首页 > 美丽乡村 > 2018第一期 > 正文

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七要素

文章来源:《美丽乡村》 山西新农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5-25 15:26:03

山西新农网讯)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包括 7 方面,综合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达标,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饮食控制是基础
    科学饮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途径,并不需要饿肚子,甚至不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食物,只需合理安排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您同样能享受健康美食!科学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科学饮食能帮您减轻胰岛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和帮助血糖达标。您需要做到:控制每日总热量;定时定量进餐,低脂低盐,少食多餐。
    科学饮食的原则:控制总热量,保持收支平衡;均衡营养,粗细搭配;称取食物重量,定时定量进餐;少食多餐,一日 3 ~ 6 餐;高膳食纤维饮食,帮助减肥和通便;饮食清淡,低脂少油,少糖少盐;限制饮酒,坚决戒烟。
    合理运动是手段
    持之以恒的运动能帮您纠正高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改善血脂水平,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适应性和劳动能力。运动不是健康群体的专利,并非只有大汗淋漓才算运动,适合糖友们的运动项目其实很多,在生活中运动无处不在,其实,开始运动很简单,在家中避免长时间坐在电视前,少用遥控器。经常走动,将散乱的居家用品整理好。外出时能爬楼就不坐电梯,能步行就少坐公共汽车。如果开车就将车停在较远的停车场。工作中使用小杯子,经常到茶水间打水喝,如果和同事沟通,少用电话,直接走到对方面前。
    糖友可以选择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将一种或者多种运动方式培养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坚持有氧远动,如步行、做操、慢跑等,运动就变得不再困难。具体运动项目因人而异,运动强度宜适中,运动频率要循序渐进,运动准备不能少,运动前需测血糖,做好热身运动和结束整理运动。降糖药物治疗时避免空腹运动,可在进食后 1 ~ 2小时内进行。

病情监测是保障

全方位的病情监测能帮您及时判定病情,有助于医生制订和调整治疗方案;调节饮食、运动、降糖药物剂量之间的平衡。在糖尿病的疾病监测中,自我监测是您日常管理病情的重要手段。监测血糖可以帮助糖友们,吃得明白,活得开心,了解饮食规律,了解哪些食物会引起较大的血糖波动。让运动持之以恒,运动前、后测血糖,能直观地看到运动带来的血糖变化,让运动更加容易坚持。随时监测,防患未然,在生活中若感觉不适,应马上监测血糖,以便于及时发现血糖变化。为健康添砖加瓦,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控制血糖。
    疾病监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家可监测血糖、尿糖(不如血糖监测直接),伴高血压者需监测血压;另一个是在医院进行检测。
    病情不稳定时或血糖波动大时需每天监测血糖,病情稳定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则可每周监测 1 ~ 2 天,每天 4 ~ 7 次。去医院您可以做更全面的检测。
    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在妊娠期间最好 1 ~ 2 周去产科门诊监测病情,每天在家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在血糖未达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每 3 个月监测一次,血糖达标者可半年监测 1 次。建立自己的糖尿病管理日记,是监测血糖的好办法。
    药物治疗是武器
    正确地选择降糖药物能帮您有效控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糖尿病的降糖治疗是个性化的治疗,需要您结合自身情况、严格遵医嘱服药。
    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降糖药根据药物作用方式分为促泌剂和非促泌剂两类,顾名思义,促泌剂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非促泌剂的作用主要是减轻胰岛素低伉,增强胰岛素作用。常见的有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等。胰岛素是治疗高血糖的重要武器,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可分为三大类:第 1 代胰岛素制剂(动物胰岛素),第 2 代胰岛素制剂(人胰岛素),第 3 代胰岛素制剂(胰岛素类似物)。GLP-1 受体激动剂是新一代降糖药物,需皮下注射。该类药物可以更聪明的降低血糖,在血糖高的时候发挥降糖作用,当血糖降下来了,就不再作用,单独使用无明显低血糖发生风险。
    对于任何降糖药物您都应该:遵照医嘱服用,不随意增加或减少药量,不随意停药,不忘记服药,服药期间应戒酒,胰岛素注射针头严禁重复使用。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选用合适的降糖药物,使血糖维持在基本正常水平,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个体化处理。 胰岛素使用要注意储存条件,选取正确的胰岛素注射部位,同时应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
    心理疏导不可少
    糖尿病治疗可能会使您感到生活受限制,病情变化时产生沮丧、悲观甚至情绪抑郁。其实,您并不是孤立无援,中国目前已有 9000 多万的糖尿病病友和您站在一起,您的家人、朋友、医生、护士等也会一直支持和帮助您。
    从患上糖尿病到现在,您或许经历了很多心路历程:患病初期怀疑、气愤等,治疗期间盲目乐观、过分紧张、抑郁、恐惧、担忧等,这些心理变化都是正常的,您不必压抑情绪,可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帮您渡过难关。一般糖友们可以通过深呼吸、体育锻炼、多听音乐、转移注意力等来缓解心理压力,通过科普大课堂、糖尿病网认识一些病友,与他们多交流管理糖尿病的经验和心得,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让确诊糖尿病成为您告别不良生活习惯、走向健康生活的开始吧!愉快的心理能帮您:尽快走出心理误区;利于病情控制;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预防并发症为了生活好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各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增高的最主要原因。相反,如果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严格控制血糖、接受适当降脂、降压等治疗,做到“ 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 ,就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发生的生活方式病,我们不能改变遗传,但我们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方式。患了糖尿病就需要通过早期血糖达标来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对于患者亲友,需定期进行高危因素筛查,规律监测血糖。糖尿病常见危险因素: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年龄大于 45 岁,血脂异常、高血压,久坐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血糖长期不达标,可导致全身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代谢病变、免疫系统病变等,并因此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当您的血糖没有控制在目标值范围,就属于血糖不达标的范畴。
    教育管理是核心
    早在 1995 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就提出“糖尿病和教育,降低无知代价”的主题, 糖尿病教育能帮您获得正确的糖尿病防控知识,科学地制定糖尿病防治计划,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真正懂得糖尿病,并能够自觉主动地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科学、灵活地运用其他治疗措施,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从而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您需要做到:了解糖尿病和自己的病情;常与医生沟通;阅读书籍。

报道:陈永丽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