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农网大同频道 > 正文

在大同,邂逅一场闽台“指掌春秋”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6-07 20:31:28

 

山西新农网大同频道讯(本报记者:纪元元)夏日的周末和端午小长假,就要在户外头顶“大同蓝”,迎着微风,邂逅精彩无限。有人说,出游是一种对山川流水和瑰丽文化的痴迷,想要这两者皆有,尽在碧水绿树环绕的大同市博物馆。“大同新闻网”为网友图文支招,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6月1日起,由大同市博物馆和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联合组织的“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在市博物馆临展厅开展,让你在塞北大同,即能领略到千年以上、千里之外的悠远文明,成全一场不必远走的“旅行”。

福建木偶戏历经千年发展,在与当地戏曲音乐、宗教文化、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的交相融合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是中国传统戏剧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明清之际,闽南木偶戏随移民传播至台湾地区。

源远流长的中国木偶戏

中国木偶戏,源于先秦傩仪,滥觞于汉代“丧家乐”,兴于唐代“郭郎戏”,盛于宋代京瓦伎艺及民间社戏,明清以来遍及全国各地,并与地方戏曲结合,形成集造型艺术、耍弄技艺、戏剧表演为一体的独特艺术。

历经千年,木偶戏演变出丰富的种类,有“悬丝傀儡”“掌中傀儡”“杖头傀儡”等,各具特色的操作技术、各具特征的人偶配合、各具韵味的唱演手法,呈现出琳琅满目的偶戏意蕴。

一脉相承的闽台木偶艺术

唐宋之际,木偶戏随移民入闽,与南戏交相融合,共同发展。至明清,形式丰富、雕工精美、演艺高超、体系完备的福建木偶戏,逐渐成为南方木偶戏之首。

牵丝而动的提线木偶、翻腾指尖的掌中木偶、举杆起舞的杖头木偶、与纸影戏相映生辉的铁枝木偶、“千古江山一担挑”的幔帐木偶,在八闽大地上繁盛发展,生生不息。其中,尤以闽南地区的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最具代表性。这两种形式的木偶戏,不仅是台湾传统木偶戏最主要的源头,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之一。

独树一帜的木偶造型艺术

提线木偶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钩牌组成,掌中木偶由偶头、布内套、四肢组成。木偶是“刻木象人”的造型艺术,偶头是表现戏剧人物个性特点与性格特征的主要手段,也是审美焦点。闽台木偶戏服装包括盔帽和戏服,盔帽有软、硬两种,软帽称巾,硬帽称冠或盔,根据角色的不同有几十种之分,由纸板制成,外涂金漆,饰以铁网、珠玉。

高超绝伦的木偶表演艺术

闽台木偶戏的人物角色,以“生、旦、北、杂”四大行当划分。每个行当根据人物年龄、性格、地位的不同,又有各种名色。这样的分类,既有行当化、类型化,又有个性化、人物化,将社会千姿、人生百态都惟妙惟肖地浓缩在方寸之间的舞台上,搬演风云变幻历史故事的同时也描绘细水长流的市井生活。

闽台木偶戏通过搬演历史兴衰、融合宗教信仰,发挥着寓教于乐的高台教化功能。历史故事剧的忠孝节义,传达的是人理伦常、重义轻利、立志高远、宽厚和平的信条;宗教民俗剧的道德教化,则隐含弃恶扬善、报应有果、否极泰来的精神指引。通过观看偶戏,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底层庶民,仍可以从中获取系统的历史知识,塑造向上向善的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

展出于市博物馆临展厅的“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由偶之源、偶之蕴、偶之艺、偶之趣、偶之衍五大部分组成,展期一个月左右。端午小长假期间的每日上午,还有三场“偶赏——闽台木偶艺术表演”,能让市民游客一睹来自海峡两岸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责任编辑:张军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