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全国进入合作化高潮,国家把手工作坊和民间手工艺人整合起来收归国有,成立了第二象牙生产合作社。孙森和师父进了二社,还有个象牙一社,成立较早。当时,一社和二社各派三人比赛打擂,选干活比较快,比较好的,二社里推选了孙森。比赛是发统一的贯口料,要求做七寸大的“劈人儿”,谁在规定时间内劈的小人多获胜,赛了两次,无论产量还是质量,孙森都是第一。
当时社里规定每人每月完成22个作品,孙森都能完成25个。他做“劈人儿”,不像别人一样一点一点的凿,他主张像写字一样一气呵成,一下凿到位。别人一天凿一个,他能凿7个,还不重复。每天下午三点多,孙森完成一天的任务后,就去后河岸边,琢磨第二天要做的造型,想出了两个题材再回去。
做牙雕,需要有美术功底。孙森没学过美术,为了学画和提高艺术品位,工作之余他常到处跑,哪里有画展、庙宇,他都跑去参观学习。1957年,他参观了大慧寺的佛像,回厂后创作了《二十四天神像》,作品在二轻局得了三等奖。
1958年,两社合并,成立了北京象牙雕刻厂。当时孙森二十三岁,每次比赛都拿头奖,慢慢有了名气,和厂里另外4位牙雕师傅一起被称为“五虎上将”,算是少年得志。他为人较真儿,做活上紧抓质量,只要看不过眼的作品必须修改好了。每天下班后,大家都走了,他还在厂里给队员修改,天天加夜班,每晚修到一两点,就这么过了一年,身体就出了问题,整宿失眠,坐立不安,心率过快,每分钟一百三四十下。大夫要求他休息,单位开了假,他却不想休息。后来吃了两年多中药,毛病才慢慢好转。
转变风格 自成一体
20世纪50年代后期,牙雕人物的造型风格开始追求一种繁琐的美,仕女特别飘逸,衣带、璎珞都随风飘转。但逐渐的,孙森觉得这种风格不耐看,繁复的花纹雕刻都是“工”,表达不出“艺”,而牙雕应该三分是“工”,七分是“艺”,这才能算得上是有内涵、有意境的艺术。于是,他开始追求一种内在的东西,往简单的,但是能表达人物内心的方向上走。
因为牙料是外贸公司提供的,题材受其约束,孙森只能在限制内慢慢探索。一次去山西参观学习,孙森仿照晋祠的雕塑做了一套供养人,用的就是简约风格。外贸公司当时不满意,结果拿去日本展卖大受欢迎。从那以后,孙森开始大胆创作了,在七八十年代,渐渐形成了这种简约而内涵丰富的风格 。
文革破四旧,孙森带领牙雕厂的组员们转型,做了一系列表现当代人物,表达现实生活新题材。当时的作品《草原英雄小姐妹》,反映的就是龙梅、玉容的事迹,她们为了保护公社的集体财产,在暴风雪中追赶羊群,把脚都冻坏了。孙森做的牙雕,是两个小女孩顶着风雪,拿着拦羊铲,怀里抱着小羊艰难前行,通过体态、跋涉的姿势,加上衣角飞扬的细节刻画,让人感觉大风扑面而来。作品大获成功,后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牙雕除了给国家出口创汇外,还主要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1976年,上级单位要求牙雕厂组织几个专家做一件大型作品,送给时任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贺其65大寿。于是,以孙森为首的四位专家乘火车赶赴朝鲜,开始为期20天的考察。通过考察,孙森决定以金日成的旧居万景台作为表现主题。万景台有一个军舰石,是金日成小时候经常玩的地方;还有两棵杨树,树上有喜鹊窝,是打游击战金日成藏枪的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考察的时候不许拍照,只能用脑子记。回来后,孙森组织用料,他用料特别节省,四十多公斤料,他可以做一个一米多的大组件,别人做小件也用那么多料,他总是心疼不已:“简直把黄金变成土了,太浪费了!要是我做就能节省好多料,多一点儿料我都算出来,不能浪费。”因为6个月内必须交工,所以时间非常紧。
隔年3月,万景台各个零部件都已雕刻完了,就等他最后组装。那时,孙森的母亲病危,在第四医院住院,医院距离厂子非常近,可活正是最后赶工的时候,孙森连出入厂的时间都没有。他三天三夜没睡觉,作品终于完成了,却错过了见母亲最后一面。《万景台》完成后,孙森作为厂代表和中联部的部长一起将这份国礼送往朝鲜,为国家外交做出了贡献。
1981年,国家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对象牙严格管控。1990年以后全面禁止象牙交易了。这对牙雕行业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很多牙雕艺人改了行。原本800余人的牙雕厂,只剩下了三四十人,除去管理层,牙雕艺人所剩无几,牙雕厂举步维艰。正在那时,一位加拿大的华人带来一块特别大的玉料,有2.5米高,重6.5吨,找到了牙雕厂,要求在一年的时间内做成一尊碧玉观音。“当时厂里的牙料已经很紧张了,书记问我能不能做这个活,我就说肯定能做,因为无论玉料、象牙料,都是做造型的,工艺都是一样的,但象牙厂受政策限制进不来牙料。这么大厂子,这么多员工,必须要维持下去。这个活我接。”
为了节约时间,孙森改变了玉器行业一层一层切、一点一点雕的用料方法,而是用牙料的做法去做,用闸砣拉大块儿,用锯把旁边的料拉下去,整个大体造型就出来了。工具也做了改革,用的是矿山上用的那种风动工具,有压缩机可以带动锯齿转动,手柄比较大,因为转速高,夏天手柄上都能结冰。因为要赶工,孙森天天干活,手就受寒了,用针灸扎了一年多,现在摸起来还会疼。玉料的底部浸在水中,孙森在水里站了一年,腰和腿都得了风湿。“但无论如何,终于是在交工的前三天做出来了,也帮厂子解决了一些困难。”这副《玉观音》,获得了1988年全国百花奖二等奖,现放于加拿大佛教学会大门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佛像。
牙雕传承 后继有人
孙森的老伴刘学英也曾在牙雕厂工作,是个铲活高手,孙森的不少作品,都是刘学英做的铲活,两人一铲一凿,和睦的过了一生。如今,孙森放下雕刀,享受天伦之乐,每天和老伴买菜遛弯锻炼身体,偶尔去潘家园淘淘木料、骨料。孙森说:“这一生也不容易,几十年都投注在牙雕里了,没白天黑夜的,也没有休息日,真正是把毕生精力都投进去了,不遗憾。如今身体不行,也该歇歇了。”
儿子孙宏伟子承父业,将牙雕技艺传承了下来。他早前主要负责画图纸,将即将雕刻的作品先在纸上描绘出来。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对牙雕有了兴趣,自然而然的拿起雕刀练习。从出坯、勾样、切块定位、推落派活、开脸、铲、磨等全套手工象牙雕刻的工艺,孙宏伟都极为认真的学习、领悟。他最擅长雕刻老翁,面部的表情、闲逸安然的神态都表现的十分传神。与父亲共同完成猛犸牙雕作品《刘海戏金蟾》、《福禄寿》、《和合二仙》等,都是牙雕的精品之作。于孙宏伟而言,学习牙雕不仅是由于自身的热爱和追求,也是完成父亲的心愿,延续象牙雕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孙森说:“北京牙雕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中国自‘禁牙令’之后,首次获得进口权,联合国批了五十吨象牙,北京牙雕厂分配到了十来吨,这些象牙都来自自然死亡的大象,每一根都有登记,雕一根少一根。如今牙料短缺,我希望,能出台一个政策,把那些即将开裂报废的、罚没的象牙合理利用起来,让年轻人在新的环境里努力创作,将这想技艺传承下来,牙雕从古至今,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水平,失传了实在可惜。”
新闻热点
曝光台
|
|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