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优特产 > 正文

舌尖上的山西美食 感受运城味道 闻喜花馍 稷山麻花

文章来源:山西新农网--美丽乡村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7-03 22:22:17

 hm.jpg

山西新农网讯)运城的闻喜县是龙的故乡、后稷故园、商王故都、宰相故里,三皇五帝中的舜帝专门派董父在这养龙,谱写了龙文化的历史首页;后稷在此教民稼墙,人们赖以生存的五谷由此诞生;商汤曾经在此建都,兴兵伐夏;发源于这里的裴氏家族先后出过 59 位宰相、59 位大将军、七品以上官员 3000 多人,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出宰相最多的县”。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成为闻喜花馍艺术枝繁叶茂的不尽源泉。

闻喜花馍

闻喜花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 4000 多年历史。花馍起初主要用于民间祭祀活动,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隋唐时期,礼尚往来蔚然成风,同时文化艺术空前发展,为闻喜花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浓厚的氛围,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乔迁上梁、祝贺寿喜、走亲访友等各种民俗活动,闻喜至今流传着“有事必有馍,有馍必有事”的说法。

闻喜花馍被誉为指尖上的文化,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结,经过数千年的口手相授,母女相传,形成种类齐全、品种繁多的花馍系列,花样品种至少有数千种。按性能可分为食用性花馍、礼仪性花馍、观赏性花馍,或者三者兼而有之;按造型可分为糕类、馍类、吉祥物类、盘顶类。表现形式有:浮雕式、微雕式、插棍式等。原料以白面为主,制作工具为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以切、揉、捏、揪、挑、压、搓、拔等为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动物、山水风光皆能体现,作品构思绝妙,形象逼真,包罗万象,无所不能,无论人物肖像,还是动物花卉,都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全国优势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和山西省小麦面积和产量第一大县,闻喜三面环山,四季分明,土壤肥沃,面粉面筋强、精度过、粉色白,所以制作出的花馍色白皮嫩、味道香甜,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稷山麻花

4500 多年前,华夏农耕始祖后稷,在稷山发现粒食,树艺五谷,教民稼墙;与此同时,羲和兄弟四人也奉尧帝之命,在这里观天制历,指导天下农人耕作,中国农业二十四节气首先从稷山这块地方发端创设。后稷教稼,羲和制历,使稷山这块神奇的土地,成为古代华夏最早的农业示范园。

由于稷山一带传统农业由来远久,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当地就有煮炸麻花,以作为亲友馈赠、节日祭祀的习俗。民间盛传“二十五六,搭锅煮油”这一顺口溜,即每年腊月二十五、六日,一般农民或自己掌锅搓面,或邀请把式“拿撮”,大都在家中支起油锅,摆起面案,煮炸麻花、麻叶、油墨等油食,以供春节期间自家使用和走亲戚礼品。

传说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十月的一天,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等一大帮人,为避免八国联军之乱,从京城逃往西安,路经运城,暂且歇脚。手下人供奉她各种精妙食品,她都吃不下去,唯独吃了稷山知县供奉的麻花,不禁赞不绝口,评价为“味在其中”。一旁服侍她的太监李莲英乘机说:“老佛爷如此喜爱稷山麻花,就让它作为贡品年年朝献吧!”老佛爷点头答应。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稷山麻花,个大、味正、香脆不腻,加上原料讲究,流程规范,风味独特,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