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乡村 > 2018第四期 > 正文

右玉县杀虎口村:关山几度金戈铁马声

文章来源:山西新农网--美丽乡村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9-02 08:56:07

说杀虎口是边塞,起伏奔腾的古长城、连绵不绝的烽火台和苍凉古朴的关隘,如今都静静地定格在黄土地上;诉其是军堡,那曾经的牢固工事,和一同记录的最激烈、最残酷的历史,都融入岁月的尘埃。忆往昔,消散金戈铁马声,寂寞塞外边关城,位于晋蒙交界的杀虎口,更多的是一丝悲壮和苍凉。

车至杀虎口景区,下车观望,却见数座洁白的毡房坐落在道路西侧的树林中,甚是整齐,门上书有四个工整有力的大字 “康熙大营”。再往前,两排清一色的仿古明清建筑出现在道路两侧,青砖灰瓦,白墙红窗,古朴之余不落俗套,店铺的名字也蕴味深远,泰昌阁、复盛公、大盛魁……

此时,一旁的杀虎口旅游区管委会书记王军芳坦言,时值冬日,游客不多,如逢假日,游人如织,那是分外热闹。不远处,杀虎口古关横亘在道路前方,在杀虎口的东侧,长城由塘子山向高攀升,紧接北面的雷劈山,随之沿山岭由东向西迂回而来,呈半月形将杀虎口关围在中间。在杀虎口关的西侧,长城则沿大堡山蜿蜒而去,消失于峻岭崇山中。走近杀虎口古关,不经意发现,城墙底部砖色和上面簇新成色略有不同,原来现在的城墙是在旧址上翻新而成。虽被重修成一座气势雄伟的古关,却少了一些沧桑韵味,不禁令人怅然。

惆怅之余,漫步至杀虎口关一旁的右玉县博物馆,在馆内,件件精美文物与丰富的文字图片,既让人领略到“刀戈沉沙边城带血,关山度月古堡含悲”的深情,又感怀古关“紫塞金汤”的内敛。欣喜之余,更觉收获颇丰。

在历史上,杀虎口乃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明朝建立后,为防御蒙古南侵,修筑万里长城并设置九个军事重镇,大同镇便位列其中,杀虎口俨然成为明与蒙古土默特部军事对峙冲突的最前线。然而世事变迁,“胡马南来汉市通,边墙犹自匝墩烽。折来何止三千里,独处长蛇寸寸封。”随着清代大一统的实现,蒙汉化干戈为玉帛变为现实,分别建于明清时期两座连体城堡——杀虎堡和平集堡,离杀虎口关只有百米之远,两座古堡的名称,不正是从冲突纷争走向和平繁荣的掩蕴?令人感慨的是,杀虎堡和平集堡两堡之间筑有城墙连接,据说这种“连堡”的形式,在明清时期的长城屯堡中并不常见。自清代开始,古堡逐渐由兵堡转变为商贸重镇,繁荣之至时,年解税银 13 万两之多,可谓“日进斗金斗银”,其繁华远近闻名,曾有“小北京”殊荣。

晋商缔传奇,富甲天下名,不仅如此,杀虎口还是清代晋商发家的福地。灵石静升王家大院的主人王谦受、王谦和兄弟便是当年杀虎口起家的晋商代表,晋商保障了当年清朝西征大军的后勤供给,繁荣了驻地,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在古杀虎堡右侧,有一条毫不起眼的小道,为著名的“走西口”必经之路。这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到现在也只剩下大约一公里,宽度窄至三米。明末清初,连年战乱导致田地荒芜,走西口成为无数塞北百姓的艰辛选择,千百成群的人们,背井离乡,违禁私越长城,走出西口,去广阔的内蒙大地觅食求生,留下了几百年来不变的历史印迹。

听当地老人讲,在进入这条小路前,都先要经过一座小桥,因为人们祈盼“走出西口,通通顺顺”,故小桥取名为“通顺桥”,为清代所建。如今的小桥,模样依旧隽秀,当年“妹妹送哥哥走西口”正是从这座小石桥上过去,一直送到“大路口”。然而,送出去的哥哥们又有几人可返回故土呢?亦或在外发迹,亦或流落异地,甚至客死他乡。站在小桥上,眼前依稀呈现出“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实在难留”的别离场面,那声声叮嘱,阵阵哀怨,让人心头着实难过。

旅游小贴士

交通:从太原出发,沿大运高速行至大同市,再搭乘前往呼和浩特的长途汽车,途中经过杀虎口,车程约 4 个小时。

食宿:杀虎口景区内有宾馆一座,亦可在右玉县城玉龙国际酒店、绿洲宾馆等食宿。

娱乐:全年可登长城、逛古堡,夏秋季节可在“康熙大营”观看草原风情篝火晚会,品尝马奶酒,欣赏蒙古族歌舞表演,也可参观右玉县博物馆、小五台风电场,畅游海子湾水库。

特产:燕麦、胡麻、杂豆、荞麦。其中,右玉羊肉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肉质鲜嫩、色泽鲜红、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膻味、无污染,食用极为滋补身体,在当地百姓中有“小人参”之美称,畅销国内外。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