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善用文化之力,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9-02 09:03:47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中庸》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史记·秦始皇本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在《中庸》中就有记载,不过那时没有强有力的统一政权,加之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纷争,这些措施无法真正实现。秦国统一天下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这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黔首改化,远迩同度。”等记载作为印证。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打破了此前诸侯割据形成的文化隔阂,让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人们在共同的文化符号与价值体系中,进一步形成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化是凝聚民心、巩固家国认同的重要纽带,团结正是这一纽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核,也是中华文化浸润人心的重要底色。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团结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数千年的精神传统,石榴籽紧密相拥、缺一不可的形态恰好将这种精神具象化。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听一位维吾尔族乡亲说起“石榴籽”的比喻,这触动了他的心弦。2022年,他再次到新疆考察,当他对师生、村民、社区居民们讲起“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现场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紧紧抱在一起。”这跨越八年的呼应,不仅是对“石榴籽”文化意象的认同和共鸣,更彰显了中华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在民族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善用文化之力,则是培育和增进这份认同的关键路径。从历史维度看,它能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族记忆与价值追求串联起来,让中华文化的基因在传承中代代相续;从现实维度看,它能通过文化符号的传播、民族精神的弘扬,让人们在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中,不断凝聚国家的归属感与向心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提出:“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既要传承好历史积淀的文化精髓,从中汲取凝聚共识、增进认同的历史经验,也要结合时代发展赋予文化新的内涵,让中华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体现出来,让人们在接触、感知、认同中,不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当代中国,善用文化之力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既是推进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要让中华文化认同在新时代不断深化,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每个人心中,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不断凝聚精神力量。(简 复)

编辑:王秋英

责任编辑:张娜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监督热线:13671258927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