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天镇县许家窑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全面落实好既定帮扶政策、计划的同时,更加注重新风良俗建设,把脱贫攻坚与新民风建设紧密结合,改善精神风貌、激发内生动力,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效。
11月11日,山西晚报记者在已经全面脱贫的许家窑村采访时发现,善行义举已经蔚然成风,呈现出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双轮驱动下的一幅和谐乡村图。
精神扶贫有创意
许家窑村地处偏远,发展滞后。2015年8月,大同市人社局干部杨河芬被选派到这里做“第一书记”后,他和村两委班子迅速确定了发展思路,利用社会资金发展集体经济,蹚出了一条脱贫新路。2016年,许家窑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后,开始在精神扶贫方面“动脑筋”。
2017年9月2日,一场记录老乡们生产生活中精彩瞬间的摄影展在许家窑村的农舍院墙、柴垛枝桠间举行,脱贫农民的灿烂笑容、堆满收获的农家院落、到处撒欢的羊羔驴驹儿……一幅幅生动场景,无不凸显着一个山区小村庄脱贫后的激动和欢乐。
回忆起那场摄影展,“第一书记”杨河芬至今意犹未尽:“那场摄影展的主题是‘幸福在家乡’,目的就是把摄影这种高雅艺术由城市带到农村,由艺术殿堂引向广阔田间,以此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产生自身发展的动力。”
继摄影展后,今年2月5日,许家窑村的5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又收到一个装着收音机、报纸、杂志等声画载体的“争先笸箩”,里面配备插卡收音机、十九大精神学习资料、致富信息、现代农业技术书籍以及党报党刊等,将党的方针政策、致富信息、文化娱乐集于一体。旧有“针线笸箩”,缝衣补线,罗织家长里短;今有“争先笸箩”,畅通信息,使村民在精神层面争先、进步,让他们做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这一同样来自于“第一书记”杨河芬的精神扶贫创意,为许家窑村民又送来新一波精神食粮。
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系列健康文明的乡村文化活动,许家窑村村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公序良俗的传承和弘扬,使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摒弃嫌贫爱富、邻里轻贱等陈规陋习,逐渐建立起互帮互助的文明人际交往方式。
11日下午,山西晚报记者在许家窑村采访时,偶遇放羊归来的村民贾有斌。“这6只羊,是邻居朱占魁为了帮助我发展养殖借给的种羊,等今年冬天它们生了崽,我就有自己的羊了。”朱占魁也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在杨河芬和村两委成员的帮扶下尝试搞养殖,两三年下来羊群滚雪球似的发展到上百只,成了附近闻名的养殖大户。朱占魁的邻居贾有斌家境不好,加上供着两个孩子上大专,经济压力更大。为了帮助贾有斌能够快速脱贫,朱占魁主动找到他,提出无偿借给他6只种羊,等下了崽,就可以自己搞养殖了。“自己也过过苦日子,在大家的帮扶下才脱了贫,现在有能力帮助别人了,就拉一把需要帮助的人。”朱占魁说。
从朱占魁家采访出来,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清扫街道。杨河芬介绍,这位老人叫贾正昌,今年81岁,近年来一直坚持清扫家门前这条上百米的街道。“以前也扫,但就是扫扫自家门前,近些年村里脱贫了,村容村貌齐整了,大家的心气也高了,趁着自个儿身体还行,不仅要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不给大家添麻烦,还要多为集体做点贡献,多扫一点,村里就多干净一点。”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采访期间,杨河芬还讲到一个贾宽明种瓜的故事。今年夏天,村民贾宽明种了一亩西瓜,到了秋天,收获的300多颗西瓜全部给街坊邻居们分掉了。“那几天,全村人啃着西瓜街头纳凉成了一景儿。”300多颗西瓜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什么不卖掉却分给了大家伙儿?带着疑问山西晚报记者来到贾宽明家,憨厚的主人说:“村里的地贫瘠,村民们吃点自家种的瓜果不容易,我看着今年的瓜好,就和媳妇商量,咱不卖了,把瓜分给邻居们吃,舍个三两千块钱图个大家高兴。”
贾宽明同时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为村人送瓜,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没人“害”瓜让他心生感念。“往年种瓜会有人偷盗糟害,今年这种情况一次也没有出现,心里感念,就更愿意让大家分享了。”
“这些积极的变化,都是通过健康文明的乡村文化活动,破除贫困带来的负面影响及代际传递后带来的效果。”杨河芬说,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可以为村民们带来相互间情感认同、榜样示范、理性教化等方面作用,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从而实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轮驱动。
新闻热点
曝光台
|
|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