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6月3日电题:产业向“上”转 人才往“下”沉——山西娄烦县脱贫实践调查
新华社记者于振海、马晓媛、刘扬涛
位于吕梁山腹地的山西娄烦县历史悠久,生态秀丽,却因自然条件制约深受贫困之苦,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从产业转型、人才引进、干部帮扶等方面积极探索,脱贫成效显现。
产业转型打“底子”
“过去咱村都是种山药蛋,土蛋蛋换点钱串串,够个吃喝。现在不一样了,种上了稀罕的玉露香梨,收入打了滚。”说起近两年的变化,娄烦县兑集沟村村民苏玉贵笑得合不拢嘴。
地处黄土高原的娄烦县山多坡广,气候冷凉,长期以来以土豆、玉米等传统种植业为主,效益较低。近年来,当地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光伏电站、乡村旅游等产业,建立起多元支撑的产业结构,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娄烦坡梁地多,很难发展规模农业,必须以特取胜。”娄烦县委书记薛东晓说,围绕当地特色优势,娄烦重点打造了中药材、有机蔬菜、特色养殖等七个特色扶贫产业,推动形成“山地中药材、平川有机菜、沟壑经济林、坡地小杂粮、点上牛羊菇、面上优质薯”的扶贫产业格局,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
光伏产业是娄烦扶贫的另一大亮点。去年该县争取到了86.88兆瓦光伏扶贫电站指标,计划今年6月底前全部建成入网,届时光伏产业将覆盖全县119个贫困村,预计年收益可达5000万元,保障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生态良好的娄烦县还将旅游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围绕云顶山、汾河水库、高君宇故居等旅游资源,规划了5条旅游线路,打造了宇辰孔雀小镇、花果山生态园等26个示范景点,去年共接待游客9.2万余人次。“今后娄烦将成为省城太原的‘后花园’。”娄烦县委宣传部长任同珍说。
人才引进补“短板”
“秋剪促壮、春剪治旺、冬剪伤流……”在娄烦县杜交曲镇核桃种植户中间,流传着一首顺口溜,这是大学生牛艳丽编的核桃修剪口诀。去年,山西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毕业的牛艳丽经过招考来到杜交曲镇,发现当地核桃种植还存在不少问题,便与农户、农技员、专家反复探讨,帮着改进了核桃管理方式。“这小娃娃顶大事嘞!”农户们说。
牛艳丽是娄烦县去年引进的147名专业人才中的一个。为解决娄烦县在脱贫攻坚中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太原市去年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为娄烦县招聘教育、卫生、农技专业人才147名。
“去年这20多个年轻人进了咱医院,学历高、素质高,各科室都喜欢,不出几年就能成为医院骨干。”娄烦县人民医院院长段天保说,作为全县健康扶贫的主力,县人民医院人才短缺现象突出,而这次引进的2/3是本科学历,能大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招聘外来专业人才的同时,娄烦县还加快本土人才引进步伐,目前已有426人回乡创业。为让人才留得住,娄烦还出台措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如建立县乡党委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在县政务大厅专设人才服务窗口、在推荐县乡两级“两代表一委员”时向本土优秀返乡人才倾斜等。
原本在外搞个体经营的“80后”郭奋生回乡后,瞄准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乡村旅游产业,成立云昇昌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吸纳贫困群众入股分红、打工就业。郭奋生介绍说,目前合作社年均用工203人次,可帮扶贫困户235户,户均增收1500元。
干部返乡架“桥梁”
为了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娄烦县还创新机制,开展以返乡干部为主体的驻村帮扶活动,736名机关干部“各回各村”,包产业、包脱贫、包党建、包稳定,目前全县已实现119个贫困村返乡干部全覆盖。
少小离家老大回,返乡帮扶机制进一步激发起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热情。“从农村出来的干部都有故土情结,都想为家乡做点事,回村后干事的动力更足了,也更有压力了,觉得工作一定得干好,否则对不起父老乡亲。”娄烦县政协主席武润生说。
返乡干部成为贫困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参谋助手。娄烦县市场与质监局局长曹文杰说,干部们一回村就开了大会,交通局的谈修路,林业局的谈经济林管理,都给村里出主意、想办法,气氛热烈。目前,返乡干部共协调脱贫项目85个,引进脱贫资金630万元。
“很多扶贫政策,乡镇干部讲不一定管用,但是返乡干部群众都认识,他一讲群众就相信了。”娄烦县住建局局长刘有安说,通过返乡干部的政策宣讲,不少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利用扶贫政策走上了致富路。
返乡干部还成了村里的纠纷调解员。娄烦县杜交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青华说,去年正逢村委换届,一些村子因为种种矛盾出现上访情况,返乡干部利用人头熟村情熟的优势,通过上门做工作、请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出面协调等办法,把家族矛盾、派系矛盾化解,为脱贫攻坚创造了稳定环境。(完)
新闻热点
曝光台
|
|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