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美籍华人陈海珠的生命之舟驶进了此前从未到过的地方——山西长治沁源县法中乡。为了让农村的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她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在贫瘠的土地默默坚守。
募资盖小学,卖掉北京房产办初中、幼儿园,聘请资深校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素质教育。陈海珠以校为家,丈夫陈国鋻全力资助,两个人把育人作为学校的灵魂,用爱的行动感染孩子们,让他们学文化、有德行、健康快乐成长。
缘起——“真的要帮忙,还是去农村”
从太原出发,到了武乡下高速。经沁县到沁源,一路限速从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八十不等,三个多小时后就到了沁源县法中乡冯村博爱学校。
1999年,陈海珠和先生陈国鋻来沁源,先要飞过太平洋,再坐一晚上火车,然后换六七个小时汽车才能到。她记得,有一次下大雪,路况非常大,从太原到沁源,一路走走停停,花了两天两夜。
即便如此,陈海珠从不觉得辛苦,一走就是十八年。
其实,她本可以去当阔太太的。丈夫陈国鋻一年二三十万美金收入。她居住的波特兰是美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看海景或滑雪,一个小时车程就到,生活舒适便捷,山沟沟根本没法比。
“但这里需要我!我觉得我在这里,每一天都享受生活,都很幸福。”陈海珠认真地说:“农村的孩子很聪明,很朴素,他们缺的就是一个机会。我们希望给农村的孩子一个机会,外面有的,希望这里都有。给他们一个很快乐很安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做一个充满快乐朝气的青年,懂得如何爱国家、爱自己、爱家庭父母、爱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做贡献。”
2005年,沁源县法中乡冯村博爱学校在陈海珠陈国鋻及海外扶援机构、香港博爱基金会、加拿大博爱会共同投资下,在县政府资助下成立,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陈海珠任董事长。
今年陈海珠已经68岁了,尽管学生们喊她陈奶奶,但看上去也就五十多岁,白头发很少,皮肤也有光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偶尔想不起恰当的词语,会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实际上,陈海珠与山西并没有什么渊源。她祖籍福建同安,香港出生、越南长大、美国成家,只是机缘巧合,才结下不解之缘。她开玩笑说,“人说日落西山,我是日落山西了。”
这一切还得从邱老军医说起。邱老军医本名叫邱士明,山西沁源县韩洪乡石台村人。早年参加革命,一直对老家心心念念。有一年去美国看女儿,跟陈海珠认识了。1999年陈海珠陈国鋻到北京旅游,再次见面的时候,邱士明谈及家乡几十年没有什么变化,希望热心公益的陈海珠帮忙做点事。
“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呗,不一定非是自己的家乡。”陈海珠说,“真的要帮忙,还是去农村。”
崔建刚是沁源县法中乡教办主任,他还记得18年前,陈海珠到了法中乡给好几个学校修宿舍、买床铺、改造厕所、搞捐赠。
每次去法中乡,原书记李文明都说,现有的小学已经是危楼了,希望能捐助15万块钱,盖一个希望小学。
“给十五万容易,但只盖一个建筑物,没有软件没有跟进,效果是没有的。如果信任我,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把国家的素质教育真正实现了。”陈海珠说:“我只要求参与权,其他的都不重要。”
就这样,十五万投资慢慢变成了好几千万。为了修建初中部,2011年陈海珠还卖掉了北京北五环的房子。“虽然北京没有家了,但可以去旅馆住,可以去老朋友家住,也很方便。要那么多钱干嘛,又不快乐。”陈海珠笑着说,“我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家庭主妇,孩子们上学,我去学校做义工,后来去医院社区当翻译志愿者,再做领养公益,到了这里,觉得确实需要我,我也爱上了这里,不知不觉做了一辈子公益。”
坚守——“开个头,有好多好心人会来帮忙”
陈海珠是一个爱美的人。采访的时候,怕太阳晒黑皮肤,她换了个座位;拍照时,特意补了唇膏。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爱美的女人,为了办好学校,在学校食堂示范过如何刷碗、在学生宿舍示范过卫生间如何打扫。
学校的开荒者之一、办公室主任张韦告诉记者,教学楼刚建成的时候,水泥地面质量不达标。沙子多,水泥少,孩子跑过之后,灰尘满天飞,怎么扫都扫不干净。
陈海珠带领20个老师,每人配备了口罩、手套、小铲子、小刷子和簸箕,足足忙活了一个暑假,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平整地面、抹腻子、刷地漆。
“三栋教学楼和食堂的水泥地面都是我们自己干的,陈女士也因此落下了气喘病……”说着说着,张韦落泪了,“从零起步,困难每天都有,陈女士付出太多。”
陈海珠却笑着说:“人活着不要嫌麻烦、嫌困难,这个那个都不想做。人生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有困难不要紧,没有困难才真正困难了。”
陈海珠喜欢登山,祖国的大好河山她都爬了个遍。“十几年前,晚上十二点的时候爬过华山,到登顶都凌晨六点了,那个日出好美。做公益也是一样,只要你首先做出来了,就会有很多人跟着你做,很多很好的人会帮你,我只是开了一个头。”
好事传千里。每年至少有300名志愿者来学校支教,许多都是国外的,也有北京上海的。北京宋庆龄基金会“成功之道”培训、世杰青年交流营、澳门大学的志愿者,名校的毕业生跟学校的孩子们分享成长经历,“你是特别的”,激励自信、增长见识。
县政府以前给解决过16名老师的工资,近三年又每年拨给170多万的工资、50多万运行经费。
爱心收获爱心。走进学校,无论是操场、过道、餐厅、教师,低年级的,高年级的,每一个孩子都跟你挥手打招呼“客人好!”他们有些羞涩,又很友好,可爱极了。
陈海珠说,平常学生们每个月都轮流去养老院做服务,剪指甲、洗脸、唱歌、讲故事。今年感恩节,学校还组织义卖,筹集的钱伟附近村子的老人买了15个简易坐便器,“这样,老人们冬天如厕就不怕腿脚不灵活不方便了。”
北京来的资深教育专家张金成参观学校后,很感慨地说,海外华人能在山沟沟里坚守这么多年,太让人敬佩和感动了。他称赞学校在课程设置、育人环境、精神理念上,一点都不滞后,走在了很多地县区教育的前面。比如,孩子们吃饭能够做到鸦雀无声,吃完饭以后四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分成小组轮流收拾,校园环境也都是学生自己打理,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孩子做学校的主人。
采访的时候,记者还遇到了加拿大籍华人文现权陆季芬夫妇,他们“退休几年了,再也不想专注在吃喝玩乐上面,想做一点事情,给心灵找一个安放的地方。”
文现权说,作为华人,最先想到的还是中国。他分享了一个八十岁老人家做公益的故事。这个老人在大陆做了二十年公益,有次回国去看三个老朋友,发现一个上天堂了,一个在养老院,一个在家躺在沙发上唉声叹气看电视。
陈海珠笑着接过话说:“做喜欢做的事情,心情就好,病也都好了。一天到晚,想的都是别人,自己也没时间生病了。”
陆季芬也很认真地补充,“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是互相的,做志工是非常好的黄金岁月。”虽然刚认识一天,陈海珠已经为文先生夫妇“不客气”地排了时间表。“来了太客气,他们反倒以后就不愿意来了。文先生做室内设计的,可以帮学校和教室做设计,陆女士带了好多毛线要织围巾,相信大家这个冬天肯定更温暖啦。”
牵挂——“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发挥潜能”
圣诞节就在眼前,陈海珠准备回家了。这几年,好几个暑假,学校不是搞装修,就是有志愿者来支教,她都没有回过美国。
这几天,她忙着学做葱花饼,计划将培根和披萨跟葱花饼融合了一下。“大孙女15岁了,非常喜欢奶奶做的好吃的。”她说:“我非常喜欢美食,看过N遍《大长今》,一是励志,二是有好多好吃的。鼓励我这么多年,初心不改。无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之下,都始终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
与家人常年聚少离多,维系亲情仅圣诞节见几天是不够的。每两年,陈国鋻夫妇都会请全家去旅游。11个大人,4个孙子孙女,通过旅游凝聚起来。
近几年,丈夫陈国鋻也退休了,来学校次数多起来,时不时去县里的医院义诊。一直以来,陈国鋻对陈海珠全力支持,眼科诊所的收入全给了陈海珠打理。两口子每年最少有3万美金支持学校。子女们每个月一发薪水,也都寄给她,有的几千块,有的一千块。“他们很好的,每个月的薪水拿出百分之十给慈善。”她说,“有一个孩子非常好,十年前,他每个月只是给我们一块。到现在20多岁了,已经一个月给好几百了。献爱心,不是等你有钱了才去做,钱多钱少都是爱心。小的有小用,大的有大用。孩子们捐一元钱那也是爱啊。”
坚守初心这么些年,家人们都希望她回美国。“兄弟姐妹7个人,我排行老大,但父母全靠弟妹们照顾。”陈海珠流下泪来,“感恩父母的教育,老人们总是说,‘天空这么大,想飞多高都可以’,爸爸妈妈留给我们的精神很对,自立自强。现在每次回美国,都会和孙子孙女们一起做些家族口述历史,每一年用40分钟的时间纪录。我们家是曾祖父出国去的越南,大约1870年代,我是出去的第四代人……”
今年,陈海珠有一个特殊礼物要带给家人——厚厚两大本相册。今年是他们夫妇结婚45周年,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送给她们一张自己家庭的合影,并写了许多温暖的话给他们,“相册带回家,就像带回了一群亲友,那里有我在这里的故事,能留作永久的纪念。”
陈海珠最挂念的还是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凭着他们自己的特点,发挥潜能出来。她计划办一个职业中学,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培育服务业的态度、责任心,培养农业、汽车修理方面的工人。“教育是细水长流,需要有心人。我很感恩碰上了这么美的地方,圆了我的一个梦,也算是一个中国梦。”
新闻热点
曝光台
|
|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