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17—2025)》的出炉,引起舆论关注。因为在规划中,成都提出了划定“暗夜保护区”的设想。依照《规划》,成都将按照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减少城市光污染源产生的原则,划定暗夜保护区。
这是成都市首次制定关于城市夜景照明的专项规划,放诸全国,该设想也属前卫。近年来,在国际上有不少环保、公益组织曾提出“暗夜保护”的理念,但“国际暗夜协会”等组织主要意在保护尚未被工业照明污染的暗夜星空,而成都则是作为一座现代化的超大城市提出了“暗夜保护区”的概念。
成都的做法体现了人类对“暗夜”认知的巨大变迁。所谓长夜漫漫,在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中,黑夜常与恐惧相联。工业革命之后,对电力的利用改变了这一切,夜晚作为一种资源得到开发,夜生活成为大都市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彻夜的商业和公共照明,也造成了光污染,夜晚的黑色逐渐淡去,而星空则在大多数城市几乎完全消失。
只要现代文明存在,人类的夜晚注定辉煌常驻。但“暗夜保护区”设想的提出也并非“逆流”,它体现了一种否定之否定:良宵虽好,却也经不住过度开发。因地制宜划定需“调暗”的区域,在商圈闹市有出彩的华灯,在自然生态为主的区域里,灯光只满足最基础的照明,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这样的城市才更宜居。
灯光使夜晚时间具有了更多“使用价值”,但人类仍旧不能失去暗夜和星空,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氛围和旅游资源,更是人类长久的情感所系。在人类历史上,是夜空跨越时间与空间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曾因为暗夜与星空孕育出最精彩的故事。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夜空使人顿生敬畏之心,而失去黑夜则使普通人在日常中缺失了对宇宙的直观感受。在中国,妈妈和孩子坐在草堆上仰望星空曾是无数代人的共同记忆,但自从灯光把城市占领,星空就变成了一种奢侈品。我们的下一代甚至需要到远至内蒙古、新疆的荒野里才能获取体验。
事实上,这也是成都规划“暗夜保护区”,建设宜居城市、让都市与生态自然和谐相融的初衷所在。宜居城市,不止意味城市要成为宜于居民身体的住所,也要成为心灵的栖居地。这包括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也包括我们在城市仰望星空的机会。如果每个大都市都能像成都规划的那样,有一块“暗夜保护区”,使星空变得不再那么珍稀,这不仅是让我们的城市更宜居,于下一代人的心灵成长也有利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