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已经在魏家滩林场工作了16年的李永生得到一个好消息:他们林场将被列入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地,多年来因为功能定位不明确、林场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历史行将结束。
魏家滩林场是省林业厅直属九大国有林管理局之一的黑茶山林局下属林场。李永生得到的好消息其实是 《山西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部分内容。而这个方案,在9月8日经省人民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保护着全省最精华的森林资源、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267个国有林场在发展史上迎来崭新的一页。
一场迫在眉睫的改革
59岁的李明亮是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林场的一名管护站站长,在林场工作已经快40年了。他告诉记者,前几年他在林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每月1000元的工资总是发不了,最长的时候拖欠工资达一年多。没有办法,每年除了森林特险期以外,我和其他林场职工一起到外面打零工来谋生。”
李明亮所遭遇的困境是我省广大国营林场职工前些年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
据了解,我省现有267个国有林场,其中省直9个林局辖147个,市县属120个。全省国有林场林地总面积4009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1.5%;有林地面积2406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61.3%;活立木蓄积7893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积的71.3%。“也就是说,我们用三分之一的林地面积,保证着全省三分之二的生态面积,林场对全省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省林业厅副巡视员、省林管局局长尉文龙说,国有林场保护着全省最精华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吕梁山主脊两侧的河流源头、水库周边等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区域,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国有林场功能性质落实不到位,全省164个自收自支林场没有固定保障,林场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汾西县林场没有干部,没有技术人员,林场40名职工由于林场工资待遇问题常年在外打工。2014年,国有林场年人均收入4.04万元,是全省2013年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的74%。此外,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欠账多,部分林场场部年久失修,大部分管护站租用民房或上世纪建造的土坯房,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管护手段落后。”
今年初,根据中共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有关精神,在省领导和林业部门多次调研、反复修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山西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送审稿。《方案》有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明确了国有林场的主要功能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二是明确了国有林场改革“三减、三增、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即减机构、减编制、减非林单位;增面积、增蓄积、增覆盖;加强资源保护、加强资源培育、加强资源管理。
“国有林场明确公益事业属性,是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的大势,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关键。”尉文龙说,这次改革在全省范围划定5000万亩左右的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地,加强立法保护与管理。国有林场通过合作、赎买、托管、承包等多种形式将经营区域周边的非国有永久性公益林逐步实行统一管理,使全省国有林场经营面积增加1000万亩。这是解决省域生态安全、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积极创新,是夯实山西生态红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10月8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三次会议,审议讨论《山西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备受关注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呼之欲出。
激活了造林的机制
其实在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之前,李永生已经参与到了这场改革中。
去年春天,以李永生为首的5名魏家滩林场职工组成一个小分队,参与黑茶山林局提出的改革措施之一“购买式造林”,主动营造林地715亩。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造林是由林局编制总体规划和作业设计,由林场具体组织实施,由职工个人申请竞标,中标者与林场签订购买式造林合同。然后职工实施自主造林,造林当年验收合格后,支付造林投资30%的垫支款,三年验收合格后支付70%的工程款。“购买式造林实现了由 ‘过程管理’变为‘结果购买’,由‘要我造林’变为‘我要造林’,充分调动了职工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达到林茂职工富。”魏家滩林场场长白晓东介绍说,“购买式造林”使过去的命令式造林转为职工主动造林,增加了职工和林农的收入,提高了造林质量,管护职责明确到人,去年造林成活率达到92.2%,“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彻底解决了以往年年种树不见树的问题。”
早在2013年,黑茶山林局就提出了“购买式造林、资产化管护、民营化产业、现代化治理”的四项改革,魏家滩林场率先实施了300亩购买式造林。2014年由林局46名职工申请在魏家滩国有林地实施购买式造林10000亩,2015年全局497名职工和当地27户林农积极参与,在全局实施购买式造林22800亩。
同样作为省直九大林局之一的五台山林局结合自身特点,创新造林机制,推出了“合作造林”模式,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他们主要实行了三种模式:自筹合作式造林、股份合作式造林和跨省合作式造林。为破解林区宜林地短缺和造林投资不足的问题,五台山林局与灵丘县合作,采取“地方供地、单方投资、林局实施、联合管护、共同受益”的合作方式,已完成5万亩造林任务;与繁峙县合作,采取“地方供地、林局实施、县局投资、约定分成”的机制,由地方政府协调提供宜林荒山荒坡,林局组织专业队实施,林局和地方共同投资,按2:8受益分成,已完成6万亩合作造林;与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合作,实现跨省合作,计划5年造林10万亩。
“通过合作式造林,砂河北山有了绿,通往五台山的高速两侧有了树,红色景区平型关有了林。当地农民参与到造林中,当林业人,发林业财,吃林业饭。真是一举多得的事。现在我们林局的职工走在大街上,腰杆都硬了,因为我们能干成事!”五台山林局副局长李田彬介绍说。
唤醒了沉睡的山林
今年61岁的田补兵是兴县魏家滩镇大井上村村民。十几年前他承包了200多亩荒山荒坡,因为自己资金和能力有限,多年来这些荒山荒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自买了山以来,从来没有人过问过。”田补兵说,去年魏家滩林场推行的 “购买式造林”为荒山开发带来了福音。“每亩种树110株,林场付劳务费220元。树种活以后卖给林场,承包地还是我的,林子长成后有一半算我的。这办法真是太好了,不仅解决了自己没钱投资的问题,还能从种树中挣钱。”田补兵告诉记者,去年仅挣林业的钱就有3万多元。现在大井上村的2500亩荒山荒坡都变成了有林地。
魏家滩林场场长白晓东告诉记者,造林机制的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山林。以前不属于林场管辖的荒山荒坡因为农民的参与也披上了绿装。随着造林机制的不断完善,必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林业生态事业。
太行林局资源科科长秦建国告诉记者,该局在改革中推行全流域治理,在短时间里最大力度实现了生态效益最大化。不仅提高了森林的生态功能,而且激发了林场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比如禅堂寺林场利用间伐下来的木材培育的黑木耳产业,一根木头可以生产黑木耳3两多,市场可卖到60元。在以前卖到河北木板厂每根只能卖几块钱。”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期间,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森林公园成为晋中市市民和部分太原市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乌金山森林公园隶属乌金山林场,是近年来地方国有林场引入社会资本激活林业资源的一个范例。
“森林公园社会资本总投资达9个亿,现在由投资方经营管理,已经连续两年门票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乌金山林场王长青介绍说,尽管景区的开发给林场带来了防护上的困难和不同权属之间的矛盾增多,但总体来说给林场面貌带来了大的改观。
乌金山林场的尝试也许是未来部分国有林场改革的一个方向。省林管局局长尉文龙告诉记者:“国有林场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森林资源绝对要严格保护,同时要科学经营、适度开发,激发林场活力。当前,全省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产业结构将深度调整,这就是我们发展的契机。王儒林书记在全省民营经济推进大会上强调发展非煤产业。我们的林业产业就是最好的非煤产业,不仅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还是健康养老产业的天然基地,更是食品安全的保障,是山西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的国有林场改革就是要激发活力,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为全省经济发展做贡献,要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 柴俊杰
新闻热点
曝光台
|
|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