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青石甬道,街角盆景与开放绿地相伴两侧,一株株“市树”国槐映入眼帘,为行人撑起一道道绿荫。清风拂过,荡漾起太原市民对迎泽大街的别样情怀。
图为翻新改造完成后的迎泽大街。
迎泽大街的前身,可溯源自600多年前的明太原城南城垣外一条连接“迎泽”“承恩”两座城门的环城土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太原市提出修建70米宽的迎泽大街。而在当时,太原城市道路最宽仅有6.7米,因此70米的规划宽度也使迎泽大街成为“三晋第一街”,并成为太原市的标志性街道。
今年国庆节前夕,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完成全新改造,正式竣工通车。
晚清时期的迎泽门。
图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近日迎泽大桥的对比照片。
“出门可见景,抬脚即进园。在太原生活了四十余年,亲眼看着迎泽大街的绿化越来越好,以前只有封闭的几块小绿地,这次全新改造让街角空间都变成可以供市民休闲娱乐的游园了。”市民陈颖兰指着迎泽大街新修建的“口袋公园”感慨道。
“口袋公园”因其规模较小、形状多样的特点,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迎泽大街“青年园”的设计,将入口进行提升改造,在入口设置了景墙,同时搭配造型松等植物做景观点缀。太原市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所所长阎敏说:“经常会有行人来翻转这个景墙的球状装饰物,让景墙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城市的景观和市民产生了互动,景墙的作用不仅仅是‘被观看’,更多的则是与市民、行人形成了联结。”口袋公园建设通过“链接·重构”的方式,打造有温度的街区空间,构建人、场所和交通的和谐关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加入到这场说走就走的“口袋公园City Walk”当中。
图为迎泽大街街角“互动”景墙。
烈石寒泉、汾河晚渡、双塔凌霄、巽水烟波、崛围红叶、土堂神柏、天山积雪、蒙山晓月……迎泽大桥的汉白玉栏杆以浮雕的形式展现了“晋阳八景”文化;以“莲花灯”和“棉桃灯”为造型的华灯点亮夜幕低垂的迎泽大街;将“迎泽门”LOGO、“祥云”图案、“如意”纹路运用到沿线布设的交通牌、座椅等城市家具中……将三晋文化符号嵌入迎泽大街及周边,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深度挖掘与再造,使迎泽大街实现“古今交融、生生不息”的气派。
图为汉白玉栏杆上“晋阳八景”文化浮雕。
图为印有“迎泽门”LOGO的城市家具。
迎泽大桥是太原迎泽大街上横跨汾河的一座标志性桥梁,其“桥头堡”建筑引得市民纷纷“打卡”。“桥头堡以太原火车站‘钟楼’造型为设计灵感,方正的基座与挺拔的竖向元素,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经典造型。”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方案研究中心副所长梁煜说,桥头堡建造时保留原有的步行楼梯,内部设置无障碍电梯满足市民无障碍通行的需求。同时,在迎泽大桥两侧建设观景平台,丰富市民观景拍照、休憩打卡等多元化使用场景。
“此次翻新改造工程,坚持的首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加强人性化、人文性,建设有品质、有温度的城市街道。”太原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交通二所副所长牛振龙说。
图为迎泽大街桥头堡。
市民游客在迎泽大桥上“打卡”留念。
“焕然一新的大桥上人来人往,看着拍照的人群,想起上一次和迎泽大桥合影已然是二十多年前。看着从前的老照片,不禁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市民王熙走在迎泽大桥上讲道。
市民王熙与家人在迎泽大桥二十年前后的对比照片。
时光荏苒,迎泽大街镌刻进一代代太原人的记忆中,并不断刷新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感受。
新闻热点
声音
|
|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6728255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