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村 > 正文

吉县:“三色品牌”让“穷窝”变“金山”

文章来源:山西农民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0-24 11:05:24

 “我以前住的是土窑洞,现在搬进新平房了,我家有九亩苹果园,家里就是靠这九亩果园过上好日子的,每年下来能有八九万元的收入,现在脱贫了,光景是越来越好了。”10月7日,吉县车城乡赵村果农赵方印对记者说。

  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发展苹果的同时,还实施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等绿化工程,以绿化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养殖,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护林员,切实解决贫困户的实际问题。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积淀,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持续接力下,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一跃成为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绿色生态大县、壶口旅游大县,红色苹果、绿色生态、黄色瀑布已成为领跑吉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三色品牌”。9月7日吉县苹果首次走进香港特别行政区,9月12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参加第十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9月13日再次挺进全国农业展览馆……

  红色苹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吉县位于黄河之滨,吕梁山南端,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果树专家评为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拥有种植苹果的“六个最适宜”,即:一是纬度最适宜,处于北纬36°;二是海拔最适宜,1000-1200米;三是土壤最适宜,土层深厚,抗旱排涝,酸碱度适宜;四是温差最适宜,昼夜温差平均11.5℃;五是光照最适宜,年均2395.5小时;六是空气质量最适宜,无任何工业污染。
近年来,该县立足苹果产业特色,着眼长远发展,坚定不移兴产业、提品质、增实效,提升苹果产业促进农民致富的速度、深度、广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向好发展态势。苹果出口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美国的检验检疫是全球最严格的国家之一,苹果涉及的病虫害检测高达800多种。能在这样严苛的标准下过关,彰显了吉县苹果品质的优势。
在苹果产业发展上,吉县县委、县政府整合资金5000余万元扶贫帮扶,完善果园基础设施,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开发”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发展有机、打造园区、加强管理、提升品质、拓宽市场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围绕“规模大、管理好、效益优”,高标准,高规格精心打造样板园、精品园、示范园,以苹果产业为支撑,推动“三农”经济全面发展,聚焦供给侧,优化产业园区牵动;聚焦需求侧,强化营销体系带动;聚焦产业链,深化龙头企业驱动。
重点在管理和营销上下功夫,依托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和苹果产业协会,大力推行苹果标准化生产规程,强力推广减密间伐、蜜蜂授粉、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提升全县苹果生产管理水平。
如今,该全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年产22万吨,产值10亿元,全县农村群众依靠苹果产业脱贫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苹果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吉县苹果品牌价值已达15.59亿元。

 

黄色瀑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旅游王牌”

  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吉县围绕“旅游兴村”,按照乡村有特色,生态有底色,处处都是乡村振兴的“休闲公园”、城里人的“美丽家园”、旅居者的“世外桃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围绕“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持续推进景区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加快景区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壶口5A级景区创建,重塑壶口新形象,打造壶口新品牌,辐射带动全县旅游红红火火,高质量发展。
以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结合“美丽乡村试点县”建设和“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突出“特色”和“精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乡愁文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规划理念,突出吉县鲜明地域特色和人文品格,实施苹果采摘、观光体验、农家乐等乡村文化旅游项目,让农民在家门口挣上 “旅游钱”,推动全县旅游向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功能齐全、服务周到、游客满意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不断提升吉县旅游的形象和影响力。
除此之外,该县还利用黄河瀑布旅游资源,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壶口景区成立毛驴服务队服务游客拍照、组织编制挎包、布老虎、布枕头等手工艺品在景区销售,也让当地农民感受到了旅游产业带来的红利,真正做到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屯里镇太度村、桑娥村,吉昌镇上东村、柏山寺乡西岭村、车城乡曹井村、中垛乡中垛村等发展乡村旅游,培训扶持当地农民从事特色小吃和旅游产品加工等行业增加经济收入。
全县上下采用1+X扶贫模式,1是解决了80%的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X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光伏产业,组织农村参与造林和护林,解决了剩余20%的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全县除了社会保障兜底户之外,家家脱贫,都有了产业的支撑。
该县壶口镇中市村村民强稳山是壶口景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介绍:“每天早上七点多从家里出发到景区摆摊,晚上六点多收摊。游客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就卖掉5000多元的货。”
像强稳山这样在壶口景区旅游从业人员有一百余人,强稳山只是众多旅游从业人员中的一个缩影,有搞民俗演绎、摄影、特色小吃、餐饮、住宿、艺术品销售的,吸纳了景区周边建档立卡户800余人从事服务工作。发展农业观光体验、农家乐,带动100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绿色生态成为全县人民宜居的“天然氧吧”

  多年来,吉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落实“河长制”,实施“五水同治”,加快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保障县城“水缸”洁净安全。大力发展“绿色银行”,加强城镇绿化,让身边增绿色,让家园更美丽。推进“绿色生产”模式。坚决打好防污染攻坚战,“铁腕治污”,推进节能减排,守好资源消耗上限,把好环境质量底线,护好生态保护红线,使经济发展“高素质”与生态环境“高颜值”相得益彰。
该县通过开展空气环境治理整治、修复“清水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施集中供热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工程、煤改气工程、取缔了城区范围所有煤炭销售点……,瞄准山区生态改善打绿色生态名片,森林覆盖率达47.2%,拥有林地120万亩,成为绿色“天然氧吧”,全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6天,其中一级天数74天,获山西环境保护生态奖。
生态绿化工程除了改善环境和空气质量外,还可解决一部分贫困户就地就业问题。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护林员,每名护林员每年平均可获得管护收入9628元,带动1208人脱贫。
该县车城乡车城村村民李安龙介绍:“前几年我的孩子生病了,看病花了不少钱,欠下不少外债,出门打工也出不去,还得在家里照顾孩子,2016年村里推选我当了护林员,一年能发近万元工资,这就等于我在家门口找了份工作,我就把我大问题解决了。”
如今,在坚持造林绿化、三十余载发展苹果产业的不懈努力坚持过程中,这种引领人们激励上进的博大精神,让新兴的光伏发电、蔬菜、核桃、油用牡丹等产业也竞相崛起,成为脱贫致富的引擎,成了支撑吉县脱贫产业的 “脊梁”体系。今年8月8日,吉县被山西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成为全省首批、临汾市首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