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家馆日活动在今日举行。北京世园局副局长、中国馆馆长叶大华介绍,截至6月2日,世园会中国馆总计入馆1363420人,每日日均客流量稳定在近41000人次。
斗栱榫卯工法打造巨型金顶
名为“锦绣如意”的中国馆位于北京世园会园区的核心景观区,是北京世园会的标志性建筑,地处山水园艺轴中部,是世园会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在设计上,中国馆承担着彰显中国国家形象的使命,其与园区山水格局相协调、使用最新的绿色技术、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表达园艺主题、兼顾会后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领衔的世园会中国馆设计团队提出“本土设计”理念。中国馆的大部分展厅覆盖在梯田之下,与大地景观融为一体,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钢结构屋盖,屋盖下展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奇花异草,像一个花团锦簇的巨型温室。
崔愷介绍,“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经里的这两句诗形容古建筑屋顶微微翘起,像鸟儿展翅一样轻盈。而中国馆的设计从中得到启发,借鉴中国传统斗栱、榫卯工法,使用传统工艺,打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型金顶。
除了建筑之外,中国馆的室外景观设计也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梯田从广西龙脊梯田、云南哈尼梯田汲取设计灵感,采用石笼、小料石等材料,结合雾喷、照明等新技术,创造出返璞归真的田园画境。
梯田侧挡墙由钢筋“编织”成石笼,内填各色石块。蜿蜒的石笼墙如同长城绵延,为“长城脚下的世园会”点睛。中国馆前广场铺设的不是常见的花岗岩,而是精致古朴的马蹄石,让游人有漫步于故乡古道上的感觉。
借鉴“巢居”“穴居”古老智慧
中国馆借鉴了人类早期“巢居”和“穴居”的古老智慧,师法自然,打造一座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中国馆所使用的钢材、铝合金等可回收、可循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梯田是一个大型覆土建筑,土壤的保温隔热性能使建筑内部冬暖夏凉。钢结构屋盖根据“呼吸式幕墙”原理进行设计,在适当位置开有通风口,夏季形成“烟囱效应”,冬季产生“温室效应”,过渡季实现自然通风。
屋顶设雨水收集系统,场地采用透水铺装,地下设雨水调蓄池。经过处理的雨水用于梯田滴灌,形成生态微循环,改善区域微气候。
采用地道风的设计实现冬暖夏凉,它的原理是让进入空调系统的新鲜空气先通过一段地道,与土壤发生充分的热交换,起到夏季预冷、冬季预热的作用,从而降低空调能耗。
据悉,中国馆的钢结构屋盖共安装有1024块光伏玻璃,总装机容量300千瓦。这些光伏玻璃使用了世界最先进的非晶硅薄膜发电技术,和传统的晶硅电池相比,具有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美观大方等优点,甚至在没有直射光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电。这就使光伏玻璃的安装不拘泥于太阳角度,可以和建筑造型更好地结合。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馆的光伏玻璃,连同相配套的电气设备,全部国产。
看点1:“大孔雀”身披3000多枝鲜花
在中国馆云南展区的中心位置,有一座近4米高的孔雀装置。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这只孔雀身上共有十几种、3000多枝鲜花,包括泰国兰、康乃馨、马蹄莲、玫瑰、勿忘我等。组装用时2个月,鲜花均来自云南。
保持“孔雀”的新鲜是个问题。据介绍,工作人员用营养液为每枝鲜花保鲜,基本能保持3至5天,部分鲜花会不定期更换。整个装置4月25日布置完成,28日晚上就更换了一批鲜花。
在孔雀装置背后,一整面“种子墙”也吸引了很多观众。透明亚克力盒子里放置植物的种子,盒子背面是植物的图片和介绍。扫描二维码,可以看到分布地、生长环境等更多信息。整面墙共有348个盒子,呈现了“植物王国”的巨大宝藏。
看点2:距今1亿年的“古果化石”展出
在中国馆辽宁省展区展呈着两件“老古董”:距今1亿年的古果化石和苏铁化石。据介绍,辽宁古果的发现和研究,大大推动了被子植物的起源早期演化研究。展区工作人员说,这两株古果和苏铁1亿年前都是长在水里的,说明那时辽宁是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
辽宁展区还展示着特色植物如君子兰、蝴蝶兰、杜鹃、百合、郁金香、大丽花等。展区内,一只葫芦和一棵人参分别泡在营养液里。工作人员介绍,这体现了辽宁各类丰富的植物资源。
安徽展区展示有植物界“大熊猫”银缕梅。作为一种植物,它的物种生存已超过六七千万年,经历了物种净化的无数过程,是被子植物最古老物种,为远古孑遗植物,它先叶后花,但开花没有花瓣,叶子春夏秋冬变化色彩缤纷。这株银缕梅来自大别山,在修建高速的路上被很好地保护下来。此外,广西的金花茶、北京农林科学院的彩色马蹄莲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品种。
看点3:永生苔藓绘制《千里江山图》
中国馆的展示区也有不少“文艺范”,吸引游客的目光。
在中国馆的生态文化展区以永生苔藓作为材料再绘了宋代著名的《千里江山图》,并结合多媒体演绎,青山绿水焕发生机。清晨公鸡报晓,太阳初升,可见云卷云舒、泛舟行走。配合着山涧瀑布、小桥流水,鸡犬之声,不时会有电闪雷鸣。对侧则有诗词作解。
馆内还有以植物艺术装置结合的光影艺术,再现富春山居图的水墨意境。以《十八学士图》和圆明园为题材,采用创新的空间递进式全景影像给观众带来深度的沉浸与穿越,实现三维立体国画效果,感受古人端坐于松竹花卉之中,结合纱幔和影像光影,让观众犹如步入画中。
湖南展区将一个简易的古典园林搬到了现场。展区正中是一间书房,悬挂着“岳麓山房”的牌匾,布置有书桌、条案,桌上摆放着兰花。书房外的庭院里,较为低矮的松树、槭树、杜鹃树绿意盎然,水池边覆盖着苔藓、石斛等蕨类植物。
展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湖南展区重点展示湖湘文化,营造一种整体的家的氛围。布展的难点在于湿度与光照,大量蕨类植物来自湖南,其生长要求阴暗潮湿的环境。因此,湖南展区没有使用高亮度照明,仅使用了亮度较小的射灯。
书房墙壁上悬挂的一幅山水画和工笔画,也与植物有关。据工作人员介绍,绘画使用了“压花”工艺,画中的色彩均是用花朵压制形成。
新闻热点
曝光台
|
|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