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正文

丑角杂谈

文章来源:山西新农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1-10 08:52:50

  无丑不成戏,无丑亦不成班。然而世人以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不过是插科打诨而已。其实不然,丑角的唱念做打皆有独到的功夫,且有绝妙的特定程式。至于丑角的意义,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写《滑稽列传》,并在《太史公自序》中认为俳优“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故而“谈言微中”“谈笑讽谏”,进而“合于大道”,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
  丑角的历史恐怕要比“正角”久远得多。所谓秦之“侏儒”,汉之“俳优”,唐之“苍鹘”,宋之“副末”,元明之“丑”,显现了丑角演变的轨迹。其中,丑角戏在盛唐才渐至巅峰。这是因为唐明皇李隆基多才多艺,洒脱好玩,还亲自操刀写曲本,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即为玄宗对“胡部新声”加以润色而成;他还时常充作鼓手琴师,更喜欢粉墨登场,嗜演丑角。
  丑角“乔作愚谬之态,以供嘲讽”(王国维语),要么自嘲,要么讽世,必有不惧出“丑”的戏谑胆量和讽喻智慧。一国之君哪怕是在禁苑梨园演丑角,其个性、气度和胸襟也是极罕见的。今人谈到盛唐精神,大都从国势、经济和文化等大处着眼,却很少留意唐玄宗演丑角这一细节。李隆基敢于在梨园演丑角,其乐观、自信和大器,无不与博大包容的盛唐精神相匹配,堪称一面镜子。很难想象一个心胸狭窄、终日板着面孔的帝王能将唐朝带往繁盛的巅峰。与之对照,历朝历代因“优谏”“文字狱”而遭杀头者,何可胜数!《元史·刑法志》有这样的记载:俳优稍有“讥议”“犯上”者,要么“处死”,要么“流”(即放逐)。明、清是大兴“文字狱”的朝代,雍正皇帝甚至杖杀了南京名丑刘淮。
  盛唐戏曲剧种参军戏中的丑角被称为“苍鹘”,唐人驯鹘以供狩猎乃习俗,长安便有鹘坊。更重要的是,“苍鹘”作为隐喻,指向它的绵里藏针。其扮演者往往是童仆,身着敝衣,受参军的颐指和呵斥,结果参军的不可一世渐露破绽,反被机智的童仆嘲弄。
  话又说回来,后世丑角的特权和戏班的规矩,譬如丑角脸谱也源于盛唐:一国之君扮演丑角被认为有失皇威,于是演出时在其面部挂上玉片以遮掩,此后丑角脸谱即勾画“豆腐块”以代之。又譬如戏班唯丑角为大;大衣箱、道具箱不得随便坐,只有丑角可坐;丑角没勾画脸谱,其他演员不得化妆;赶庙会唱戏,戏班子要向“戏祖神”(唐玄宗被奉为“戏祖神”)磕头跪拜,唯丑角可免,等等,皆与唐明皇演丑角有关。  □ 苍耳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