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正文

扶贫搬迁,不能忘了初心(话说新农村)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6-20 06:47:19

 (原标题:扶贫搬迁,不能忘了初心(话说新农村))

扶贫搬迁不能光把目标聚焦在盖新房上,而应紧紧围绕脱贫目标推进,这个方向须臾不能偏离

近来去贫困县采访,几乎每次都会被邀请去看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中央计划投入6000亿元,2020年前让1000万人挪穷窝。除了投入大幅增加,还有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允许在省域范围内使用等高含金量政策配套,地方积极性非常高。

看看安置点,确实成效明显:成排的新房,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便利的菜市场、卫生院等配套设施。搬出来的贫困群众确实受益良多:住得更安全,生活更方便,基本公共服务更完善,更重要的是,很多安置点就业增收的机会也更多了。

坐下来和搬迁贫困户深入聊一聊,不难发现,虽然挪了穷窝,但要顺利斩断穷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不小。

搬出来后不一定稳得住。某地贫困群众,搬迁后不习惯住楼房,宁可把新房空着,又跑回山里去住。

搬出来后不一定能脱贫致富。一些搬迁群众在新家附近找不到 “富业”,外出打工不成,回去务农又不便,增收无门。加上为住新房借了债,日常开支又增加,生活举步维艰。

很显然,对于易地扶贫搬迁,保障住房安全当然必要,但让搬迁群众脱贫才应当是真正的出发点和目标。

规划立项时,对搬迁群众的增收路径要有针对性设计。比如,安置点能否尽量安排在离城镇、离园区、离景点比较近的地方,增加贫困群众打工挣钱的机会。再比如,在中心村等搬迁安置点,因地制宜地配套发展特色产业,把搬迁贫困群众尽可能纳入产业发展链条。

配套政策要有针对性安排。对于有些贫困群众搬不出、稳不住的现象,有的地方出台政策,一定时期内搬迁户仍可保留原有的宅基地,山林、承包地的经营权也保持不变,惠农政策继续享受,这很好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地方农民搬迁后,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宅基地、承包地很快被收了回去,一些上了年纪不太好再就业的群众脱贫难度明显增加。

工作重心要调整。一些地方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更多作为拉动投资保增长的重要手段,着力点主要放在盖新房、完善配套设施上。对怎么为搬迁贫困群众创造更多更适合的就业、增收机会发力不够,办法不多,有的甚至压根不管。这显然有点本末倒置。应把工作重心更多放在加强技能培训,引进发展配套产业,加大劳务输出等工作上,帮助搬迁群众住得好的同时尽快致富。这方面,不少地方已有成功的实践。有的地方把农民搬迁退出的宅基地整理复垦发展现代农业,有的把土地节余指标资金收益入股投资产业,搬迁农民成了股东,多一份稳定的收入。有的在安置点配建公共厂房,承接企业来料计件加工,让搬迁农民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在家门口打工。这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总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易地扶贫搬迁要紧紧围绕脱贫目标推进,这个方向可不能偏离了。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