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 > 正文

从“追风逐电”到“锁沙护绿” ——辽宁省阜新市气象部门助力地方绿色发展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7-18 08:55:40

       山山有林,草原茂盛,沙地成农田。日前,记者随“‘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来到辽宁省阜新市,惊叹于眼前的美景。阜新2001年被列入我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近年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实现了由“阜新沙”“阜新灰”到“阜新绿”“阜新蓝”的转变。

  阜新,寓意“物阜民丰,焕然一新”,历史上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由于气候变化及过垦过牧,生态环境失衡,阜新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风沙源,是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阜新气象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风能资源评估与数据转化,成功推动风电企业落户阜新,推动阜新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助力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构筑辽宁北方绿色生态屏障。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阜新为啥风大、风强?从地形与气象上看,阜新位于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从内蒙古高原的1400米骤降至阜新平原的100米左右,形成“下坡风”效应,风力增强。同时,阜新处于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间的河谷地带,形成“山谷风”通道,西北风经过时风力进一步加大。风大本是劣势,但对发展风电来讲却是优势。阜新市风、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优势。

  阜新是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被誉为“煤电之城”,素有“共和国发动机”的美誉,70多年来,在煤炭、电力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煤炭资源渐趋枯竭,煤炭产业逐步萎缩,阜新将新能源确定为接续替代产业之一。近几年,阜新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前景较好。

  2002年,时任阜新市气象局局长崔广就开始研究风能转变为电能的问题,研究利用风能最基础的工作是获得完整的数据资料。从2003年开始,在崔广的带领下,阜新气象人开始了爬山头、“捕风”的“踏”“勘”日子。经过近三年的勘测,阜新的风能资源清单初步构建。这些抢得“早”、抓得“实”的资源数据,吸引风电龙头企业纷至沓来。

  天气预报对风电企业非常重要,国家电投阜光风电场阳光智维站长陈旭阳对此非常认同:“通常我们与气象局保持密切联系。例如遇到强对流天气时,风速可能达到每秒25米以上。在瞬时风速情况下,必须停止风机。如果我们能够提前掌握风力数据,就可以更好地确保风机的安全性,提前消除安全隐患。”

  阜新市气象局能够保证向新能源企业提供一周天气预测,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实时推送大风、雷电、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同时提供防雷技术支持,主动与新能源企业对接气象服务需求。由于发电量现货交易,风功率预报准确率尤为重要,近期阜新与省级气象部门合作研发风功率软件,建立本地模型,目前试运行情况良好。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阜新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战略,依托阜新风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推动风电、光伏、氢能、天然气、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产业多元化发展。截至2024年底,阜新市新能源装机规模530万千瓦,发电量110亿千瓦时。

构筑辽北绿色长城

  彰武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处在沙地南侵的咽喉要道。作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和“三北”造林管理试点县,彰武县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构建了“4+2+2”生态治理模式(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以肥改沙、以调减沙“两项改革”;以养退沙、依法治沙“两项保护”)。

  彰武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使彰武县绿起来、富起来。彰武县气象局积极融入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以高质量生态气象服务引领社会服务现代化能力提升,推动构建彰武气候生态资源新质生产力。

  气象与生态建设“唇齿相依”,辽宁气象工作者始终追寻着“天地人和”,积极融入生态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在“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中全面做好生态系统监测服务。

  2023年9月,阜新市气象局与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沙地所”)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共同为“阜新市防沙治沙气象服务中心”揭牌。双方共建防风治沙气象服务中心,重点开展大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预报预警及服务评估,建立联合会商机制,由气象专家提供决策支撑。深化科研合作,联合开展科尔沁沙地植被与气候响应研究,分析气象要素与植被覆盖的关系,为防沙治沙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气象数据和气象预报预警对栽树育苗、恢复植被、防沙治沙工作至关重要。”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荒漠化防治研究室主任张日升说,通过天气预报预警和大风监测等,可以决定在哪儿种树、什么时候种树。

  阜新市气象局局长于树君介绍,除了每年在春季发布植树造林气象服务专报,为“以树挡沙”工程提供重要保障外,气象部门还通过实时监测风沙活动和沙地变化,为防风林带布局、植被恢复计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科技融入生态修复

  从彰武治沙的成绩展上看到,2018年的欧李山还是光秃秃的,地表上植被稀疏,一片荒芜景象。到2022年时,欧李山已是绿草如茵,稻田水影天光,一派江南景象。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彰武实施的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体的辽宁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彰武县气象局着力开展荒漠化牧草精细化气象服务,在牧草种植和返青等关键期发布专题气象服务专报,适时发布植被生长适宜气象条件分析、灌溉需水量预报等产品,指导植被种植和养护。

  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生态恢复部负责人李全表示:“我们将把生态建设成果反哺生态旅游和林果、沙地中草药经济。这其中气象作用非常关键,比如两林经济种什么、怎么种,需要结合气候、土壤等各方面情况,也要做好防灾避灾。”

  “阜新市气象局不仅为我们建了气象林,还配备了一套四要素自动观测站,使气象林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增加村民的收入。”彰武县四合城镇王家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国清向记者介绍,在阜新市开展的“千千结”活动中,市气象局科技服务党支部与王家村党总支结成对子,双方携手为群众办实事建成气象林。

  双方经过调研形成方案,即建造一片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创收的经济林,产生的经济效益归村民所有。气象林种植了500余棵山里红、鸡心果等果树,林下还种植花生等作物,与王家村原有的防沙固沙防护林形成连片规模,在防沙固沙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村民每亩地增收300至500元。

  针对阜新“光伏+治沙”等新模式,气象部门提供了精细化气象数据支持。依托阜新市气象监测网络,为风电项目提供高分辨率风能资源评估数据,为光伏项目提供日照时数、云量覆盖率等关键参数。

  阜新市在生态脆弱的防沙治沙重点区域,建立以精准气象预警为先导、部门联动响应为核心的协作机制。这种机制不仅提升了应对突发性沙尘灾害的能力,更将气象科技深度融入长期的生态修复和生产活动中,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的转变,为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也为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阜新模式”。

  气象部门利用多期遥感影像对比,量化评估植被覆盖率、沙化土地逆转率等指标,科学评价各项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21-2023年,彰武县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高了15.4%,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彰武植被生态改善不仅筑牢了辽西北第一道生态屏障,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沈阳都市圈的生态安全。(王鹏 记者 于险峰)

编辑:王秋英

责任编辑:张娜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监督热线:13671258927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