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 > 正文

“森林眼”,林业“触网”迈向信息时代的杰作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4-12-23 20:13:24

         步入信息时代,物联网应用越来越受关注。这一整合感知识别、传输互联和计算处理等功能的新事物,悄然进入林业视野,成为林业加速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

        “森林眼”的问世,正是林业“触网”的经典力作。

        作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在吉林森工集团开展的森林资源安全监管与服务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国家林业局信息化示范省项目,历经5年潜心研究与试点实验,“森林眼”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鉴定,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成果将尖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了巡航周期短、监控全天候、图像识别高、定位精度准、数据实时传等功能于一体,填补了专业应用领域多项空白,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资源保护特别是森林防火的监控能力,成功推动现代林业逐步迈向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触网,点亮智慧林业

    传统林业期待变革,呼唤科技发展改变面貌。

        以发展现代林业为己任,吉林森工长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集团董事长柏广新多次主持会议专题研讨信息化工作,并结合集团发展实际做出了“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2009年,国家林业局将吉林森工作为全国首批林业信息化4个示范省之一。集团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用产业化运营的方式,推进和反哺信息化发展,出资成立了吉林林业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林信科技),开始了林业智能监控领域的探路。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林业绿色发展与保护成果同等重要。有报道称,“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每年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100多亿元,同时,森林火灾造成的巨大损失,也让生态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实现我国林业“双增”目标的国际承诺,需大力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水平,“守住”来之不易的林业建设成果。无疑,科技创新成为提升保护实力的加速器。

        正当各方努力求新之时,物联网应用时代来临。林信科技抓住发展新浪潮,跟随林业信息化加快的步伐,“触网”攻关,成为首批破局者。

        物联网,被誉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它的应用意味着智慧时代的来临。这个并不被人们熟知的领域,却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

        美国率先将物联网计划升级为国家战略,日本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韩国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等国家纷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开发。

        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我国把物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

        特别近年来,我国针对物联网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共同制订了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如今,在我国交通、建筑、物流、医疗、军事等领域,已经呈现出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改变。

        对于相对传统的林业,物联网应用是个全新课题。专家称,维护林业生态安全,物联网大有可为。早在2010年国家林业局信息办主任李世东就提出了建设“智慧林业”的设想;又于2011年主持了“感知生态 智慧森林”项目可研编制和申报工作,为林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做好了顶层设计,描绘了美好蓝图。

        以森林火灾为例,它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在短时间内能造成巨大损失。一旦发现火情,必须快速采取扑救措施,以防止火势扩大、蔓延。

        扑救是否及时,决策是否得当,取决于对林火行为的发现是否快速,分析结果是否准确。为此,开发高精准度、实时监控的森林防火监测与预警系统产品迫在眉睫。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动力。近年来,不少科技公司纷纷涉足林业,研发的相关产品琳琅满目。遗憾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因产品始终无法与林业实情高度贴合,暴露出许多问题。

        林业的复杂性、应用的需求点,只有林业人自己最清楚。林信科技以“来源于林业、立足于林业、服务于林业”为出发点,力求在远程智能监控系统产品等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提高我国森林资源安全监管与服务的整体水平,推进智慧林业的快速发展。这一举动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和相关部门的肯定及吉林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森林眼”获得了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支持。

        虽然进入新的高科技领域,每一项破局都异常艰难,但在多方支持下,林信科技研发的“森林眼”产品在不断自我否定、不断探索中完善,逐步成长为林业生态资源监管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