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乡村 > 2018第三期 > 正文

马怀兰:倾情桑梓的拼命村官

文章来源:山西新农网--美丽乡村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9-01 17:01:51

14.png

图为马怀兰在全国最美村官颁奖晚会现场

她与丈夫 10 年前就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却不幸先后身患癌症;准备回老家静养,却又先后出资 500 多万元,为家乡建设奔波操持,让一个曾经面临搬迁的小村,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巨变。

  她就是当选为 “全国最美村官”的晋中市昔阳县三都乡井沟村村委主任马怀兰。第二届“寻找最美村官”大型公益活动组委会授予她的颁奖词是:“穷了自己,富了乡亲,倾情桑梓的拼命村官”。

  记者赶赴井沟村,发现获奖在她身上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记,惟一的不同,是比以前更忙碌了。

  “参加完颁奖晚会,就赶紧回来了,村里的农耕展览馆正在建设,离不开人 !”井沟村北山顶的中井亭上,周银柱、马怀兰夫妇站在栏杆边,同记者述说着他们俩与这个村庄扯不断的缘分……

  

缘分起于那场突如其来的厄运

  井沟村是周银柱的故乡,但 2002 年之前、少小读书离家之后,他和这个小山村的交集甚少,回乡的次数屈指可数。后来,周银柱成为昔阳县银鑫装饰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怀兰是该公司总经理。

  夫妻俩在一起已经 37 年,人生故事近乎“完美”:都是庄稼人的子弟,初中在一起念书,同时考上县里的高中,毕业后分到了同一所小学当老师,然后结婚生子。上世纪 80 年代,丈夫周银柱下海经商,组建了自己的装饰公司,马怀兰退休后随丈夫一起经营公司,取长补短 , 珠联璧合,把企业搞得红红火火。两人在县城买了车,又换了大房子。

  然而,这种富足安定的生活却突生惊变。2002 年正月,马怀兰检查出患有乳腺癌,由于术后发现有病灶转移,还要进行化疗。4 个月后,丈夫周银柱出现血尿症状,被确诊为肾盂癌,在北京做了左肾切除。“当时还不到 50 岁,真是晴天霹雳,心里一点准备也没有,整个家都笼罩在病魔的阴霾之中。”马怀兰说。

  万念俱灰下,周银柱想回自己的老家井沟村养病。“他说井沟的水好,还能吃到绿色蔬菜,有利于我们身体恢复。”马怀兰回忆。

  2004 年初夏的一天,天空中飘着小雨。把公司交给别人经营的马怀兰夫妇,拖着带病的身体,走了 30 多公里崎岖山路,用了将近 4 个小时,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然而,走进村庄的时候,周银柱发现故乡却早已不是想象中的模样,道路泥泞不堪,民居院破壁残,到处杂草丛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井沟村可是省里的‘红旗村’、县里有名的‘小大寨’。即便是我离开的时候,无论集体经济还是个人收入,都算是好的。没想到这次回来井沟却成了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乡亲们还穿着露脚趾的鞋子、有补丁的裤子。”周银柱给记者讲述了刚回村养病时的情形。

  听说老周夫妇回来,乡亲们提着南瓜、土豆、豆角等自家种的蔬菜来看望他们。看着眼前衣衫破烂、灰头土脸的乡亲们,马怀兰夫妇心里酸酸的。

  “除了山坡上那几亩薄田,村民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年人均收入不到 700 元,买东西大部分用玉米换。”马怀兰说,“遇上干旱天气,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

井沟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陈润籽回忆:“因生存环境恶劣,当时村子已经被列入省移民搬迁计划中,村里人最大的想法就是尽快搬走,没有能力搬走的只能天天唉声叹气。”

送走乡亲,马怀兰夫妇默默地对视了许久,一个朴素的念头在他们心里不约而同地萌发。

  

井沟村的路是夫妇俩用生命铺出来的

想法一旦产生,机会总会随时而来。时隔不久,时任村委会会计的陈润籽代表村里找到夫妻俩。“那时候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补贴水泥修公路,但村里根本筹不出运费、机械费和工资。没想到我刚开口,这对夫妇马上答应出钱。”陈润籽说。

  得知有马怀兰夫妇垫资,很久没有生气的村庄又活跃起来,村民们纷纷你一百、他一百地捐起了修路款,连出嫁的闺女都没落下。然而高兴了没多久的陈润籽又发现,这个闭塞的小山村里,竟然没有人能够主持这一工程,只好又去求周银柱、马怀兰……

当时村里没有办公场所,周银柱家的小院,就成了工程指挥部。周银柱不顾术后身体虚弱 ,每天起早贪黑,带着药瓶联系施工队、购买物资,着急了还亲自动手干活。村里没有厨师,为了节省开支,马怀兰亲自上阵,每天负责十几个重劳力的伙食,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直至今日,村民陈四孩还记得,“马主任做的饭好吃着哩。”

整个修路的过程也无比艰辛。“说是修路,其实和开山开荒没有区别。”陈四孩回忆说,“因为没有路,工程材料运不进来,只能装卸在离村4 公里远的地方,然后再用驴车和手推车一点点往村里运。”

就这样,经过 40 多天的艰辛劳动,3.5 公里出山道路终于打通,马怀兰夫妇也为此花去了35 万元。在路的尽头是一座桥,村民们自发给这座桥取名“长寿桥”,表达对这对夫妇的祝福。

然而,望着通村的水泥路,再看看村里凹凸不平、污水横流的土路,马怀兰心里又萌生了一个想法:水泥路“户户通”。“这就跟装修屋子一样,地铺了,就想换门刷墙。”周银柱笑着说。

于是,夫妇俩又出资 30 多万元,开始修建8 公里的“户户通”,没想到就在工程进入关键时期,周银柱开始尿血 , 到医院检查,结果他又患了膀胱癌,不得不进行二次手术。在北京治病期间,他接到的是村里催钱的电话。

“一边是准备手术,一边又怕好不容易聚起来的民心散了。”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周银柱在手术间外给公司打电话,让村会计连夜拿着手续去拿钱。术后七天,周银柱又出现在修路工地上。老百姓说:“井沟村的路是夫妇俩用生命铺出来的。”

两次修路,周银柱、马怀兰夫妇的无私付出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2005 年 6 月,井沟村举行村委会换届选举,乡亲们强烈要求夫妻俩必须有一个回村参选。想到乡亲们的信任和期望,夫妻俩决定留下来为大家做点事。

“老周还要经营公司,我的事比较少,就决定留下来,为乡亲们办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这样,53 岁的马怀兰,高票当选为井沟村村委会主任,在昔阳县历史上写下了“企官带村官”的第一笔。

井沟村开始了华丽转身

当选村委会主任后,夫妇二人干脆把家搬回井沟村,大部分时间留在村里。要发展致富就得发展产业,但畜牧、种植都离不开水,而井沟恰好是个缺水的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怀兰夫妇想了两个办法解决:建水窖集天雨、引外水进井沟。

法子是想下了,但这么大的工程,启动资金怎么解决?“当时刚刚修了路,马主任经济压力不小,但水窖对于井沟村来说又十分必要。”村民梁砖妮回忆说。

正在发愁资金的时候,传来县里的行政大楼要拆迁重修的消息。于是,马怀兰就带着井沟村村民进城里的拆迁工地上捡废弃的旧砖瓦。“去捡砖的时候,天不亮就得赶到几十里外的拆迁工地上,正是三伏天,日头毒,连壮小伙都有几分吃不消。大家就劝马主任,你身体不好,到阴凉地歇会儿,可马主任总是笑着说,又不是纸糊的,这点苦算啥。就这样,她和大家一样,饿了啃几口玉米面干粮,渴了喝几口凉水,一直从早干到晚。一连几天下来,手起泡了,人累瘦了,还引发了手术刀口的疼痛。但是,她一声不吭,晚上回家打吊针,白天还是坚持着上工地。硬是和大伙捡了 8 万块砖 3 万片瓦,用这些砖瓦建起了村里急需的一口 2000 立方米的大水窖和 10 间库房,为集体省了 3 万多元钱。”说起这些,已有泪花在梁砖妮眼眶里打转。

凭着这股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两个重病缠身的人,相继带领村民兴建了 6000 平方米的集雨场(带)、6 座总容量两万立方米的地下蓄水窖和 3 万立方米的截水塘坝;铺设了 5000 米的引水管道,原来干旱少雨、吃水困难的井沟村,从此告别了缺水的历史。为此,他们夫妇又先后花进去 65 万多元。

有了水,就可以发展经济林和生态林的种植了。井沟村采取由集体出资买核桃苗分给村民、谁种树归谁的方式,在全村种植核桃树两万株。同时,不间断地组织村民在周边山坡上种植生态林,在道边种植草坪花卉。几年下来,全村种树近 30 万株,村民生活在“村在林中、房在树下、人在花街”的美好环境中。2010 年,井沟村获得了首届“山西环境保护奖”“全国绿色小康村”等光荣称号。

“等这些果树全都挂果,村民的收入又能增加一大截呢!”指着山坡上的一块块林地,马怀兰充满希望地笑了,仿佛已有无边的果园在她面前延伸。

要教会乡亲们自己“造血”

“想让井沟村真正变样,必须给井沟人开辟致富的路子。”马怀兰深知为乡亲们“输血”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要教会他们自己“造血”。井沟村 380 多口人,有 400 多亩耕地,只靠一人一亩地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是不现实的。为此,周银柱和马怀兰出资 300 万元,注册了昔阳县第一家企农合作社,将农民变为股民,为小山村引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

几年来,合作社出资金出技术,先后对 16周岁至 45周岁的村民进行了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学到了建筑装饰、电脑操作、刺绣编织、花灯制作、宾馆服务、养殖种植等实用性技术。

“‘造血’工程进行得最好的是花灯制作。2009 年元宵节,井沟村的民间故事灯展轰动了昔阳县城,现在昔阳县元宵节使用的花灯有 80%来自井沟村。”马怀兰高兴地说。

  在村民陈永平家,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向记者演示花灯制作的技术:轻轻地将万能胶用毛笔涂在灯架上,慢慢地裹上丝绸,颇有几分能工巧匠的作派。“学会这技术后,冬闲的时候就做花灯,一个工艺复杂点儿的灯能卖七八十元,一年下来能挣五六千块。”

  全新的运行机制,大大激发了井沟人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如今的井沟村,拥有 4 个山养特禽绿壳蛋鸡专业养殖大户、1 个梅花鹿养殖场以及25 个农副产品加工运输、花灯制作专业户。井沟村的绿壳蛋在 2009 年还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书。同时,合作社还对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予以支持,在村里开发了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文化和消夏避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

  两个病号在井沟村越“折腾”越大,一个个致富项目在井沟村落了根,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村”,村民的收入也由 2006年前人均不到 700 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5000 多元,翻了 7 倍多。

  “以前地上无产业、吃饭靠老天,现在吃饭靠自己,我们感谢马主任。”说起这几年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程大文略显激动。井沟村美了,井沟人富了,而这对曾经在当地响当当的夫妻企业家却花光了自己多年来的全部积蓄,最后甚至不惜卖掉了城里的别墅。

  陈润籽有本账,前前后后记着这对夫妇给村里出的钱,已经有 500 万元之多。可马怀兰认为: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感到无比高兴。我们这样做不想图什么回报,就是想在临走前为大伙做点事。

  当选“全国最美村官”

  从富裕的城市人到快乐的农村人,马怀兰夫妇用十年时间给了自己一个身份变换,也给了井沟村一个华丽转身:曾经垃圾填塞的排水渠,成为花草迎宾的“中央大道”;已经废弃的碾盘石磨,改作古朴别致、独具匠心的坡道护栏;村史发展园、田园演艺园、农耕展览馆、百药花草园,向人们展示着新井沟创业兴村的丰硕成果。

  仓廪实而知礼节。井沟村孝、善、和、寿的传统和爱村护村的传统日渐回归:下了雪,村民们总是先扫大街,后扫庭院;村里有事,群众先顾大家,后顾小家。村民陈云平全年为村里倒垃圾,只拿村里 1000 元的补助,这仅能够汽油钱。

  夫妇俩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自 2007年以来,他们双双被评为:感动晋中的十大功德人物、山西省十大杰出支农个人,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动模范、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等荣誉称号,马怀兰还被选为省人大代表。

  2013 年 5 月,马怀兰又从 61 位参选的优秀农村干部中脱颖而出,成为我省 10 位“山西最美村官”之一,同时,还成为全国“最美村官”候选人。2014年,央视举办第二届“寻找最美村官”大型公益活动,马怀兰的事迹让活动组委会和评委们记忆深刻,她再次成为候选人并最终当选为2014 年中国十大“最美村官”。

  2014 年 10 月 16 日晚,“寻找最美村官”大型公益活动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马怀兰与自己的“贤外助”、被称为井沟村编外村官的周银柱携手登台领奖,成为全国 320 多万名村官学习的楷模。

  当晚会现场播放马怀兰夫妇的故事短片时,很多人都是一边笑,一边红了眼圈。主持人白岩松感叹:“她们不但为村民修了一条条路,也延伸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啊。”

  说来也怪,几年来,这两位癌症患者没舍得为自己买过任何营养品,更没有时间休息养病,有时忙起来白天晚上连轴转。但 2010 年再去检查,马怀兰的癌细胞已经彻底消除,老周的体质也越来越好。难怪白岩松在晚会现场看着马怀兰开玩笑地问:“当初是不是 ‘误诊’啊”。“在村子里干了一件事又一件事,不知不觉这病就没

有了。”马怀兰朴实地回答。

当记者问及井沟村的未来时,马怀兰说:“如果老天还能再留我几年,我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井沟村的人均年收入上 1 万元,基本实现‘少有管,学有助,人有业,老有养’。”

/白续宏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