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让“刻划”远离长城 让文明永驻心间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8-13 08:59:21
       8月10日,有游客拍下在北京八达岭长城检票口见到的一幕,只见电子大屏上滚动播放着今年5月5名游客在长城刻划的违法行为,上述游客均被公安机关处以5日拘留并处200元罚款。不少网友对这样的公示表示称赞,认为这是对违法行为的一种有效警示。
       游客刻划城墙的违法行为、拘留与罚款的处罚结果在阳光下接受公众审视,这一画面不仅刺痛了那些违法者,更让其他公众警醒。当违法者在千年城砖上留下划痕时,被划伤的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更是现代社会应有的文明契约。
       长城刻划并非新现象,但每一次曝光令人痛心疾首。从“到此一游”的简单标记,到以发簪、钥匙为工具的肆意刻划,游客的“留名冲动”不时付诸行动。这些人中既有追求“网红打卡”的年轻人,也有“跟风留念”的中老年人。他们或许不曾意识到,刻下的每一道痕迹,都在损伤长城的生命。对此,有专家表示,修复城墙刻痕需经历清洁、补砖、仿制肌理等十余道工序,耗时数月甚至更久,而有些损伤已不可逆。这种伤害远比罚款与拘留的惩罚更沉重。
       刻划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个别游客文明意识的弱化与责任感的缺失。一方面,这些游客将“刻字留名”视为旅游的“仪式感”,混淆了个人纪念与公共破坏的边界。社交媒体的“打卡文化”也催生了畸形的炫耀心理,一些人将破坏性行为包装成“独特体验”传播,误导公众认知。另一方面,文明旅游教育的不足使一些人缺乏对文物的敬畏之心。
       治理乱刻乱划现象,需坚持依法惩戒和文明引导双管齐下。近年来,八达岭长城管理部门通过多部门联动、AI监控、黑名单制度设立等形成了有力震慑,但“防不胜防”的个案仍时有发生。治本之策,在于唤醒全民的文明自觉。景区可借鉴敦煌莫高窟的“沉浸式教育”,让游客在虚拟空间中体验文物修复的艰辛;旅行社应将文明引导纳入导游考核,让每一次讲解成为一堂文明课;学校教育更要将文物保护意识融入历史课堂。此外,社会舆论应旗帜鲜明地表明对刻划长城的批评态度,避免将其轻描淡写。唯有让“刻字即耻”成为全民共识,方能斩断破坏文物的黑手。
       文明旅游是一场无声的考试。长城不仅是砖石堆砌的防御工事,还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当游客在城墙上留下刻痕时,受伤的是文化瑰宝,更是文明尊严。守护长城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更需要每个人以文明之心呵护文化遗产。每一次驻足观赏时的克制,每一次对他人不文明行为的劝阻,是对文明契约的践行。
       让“刻划”远离长城,让文明永驻心间。唯有将敬畏融入血脉,将责任扛在肩头,才能真正守护好宝贵文化遗产,让长城继续向世人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童方萍)
编辑:王秋英
责任编辑:张娜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监督热线:13671258927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