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湘峪古堡:越过岁月去相遇

文章来源:山西新农网--美丽乡村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7-08 17:13:41

xy1.jpg 

山西新农网讯)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东南方向 50 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湘峪古城又称三都古城,始建于明代1623 年。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更迭,依旧保存完好。这样的情

况在中国并不多见,因为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随着建筑的损毁和破坏,新王朝的统治者并不愿意承袭旧王朝留下的旧迹。湘峪古城经历了大大小小许多场战役,至今城墙上的枪眼仍提醒着我们当年那些士兵为保卫古城所做出的牺牲。目前湘峪古堡里仍然居住着当地的村民,整个堡中充斥着祥和恬淡的味道。

湘峪古城城墙建于石壁和陡坡上,高度在十余米至二十余米之间,显得极为高大宏伟。站在远处仰望古城,可以看到城墙和城内房屋上的拱型窗孔,密密麻麻,有如蜂窝,民间谓之“蜂窝城”。古城共开三座城门,西门已毁,现存东门、南门。涉过湘峪河,爬上平行于城墙的坡道,便进入了南门,坡道在门内呈直角形,拐了一个弯后继续爬升。门洞里面建有一堵石墙,位置和作用与民居中的影壁相似,南门的“宸薰”门匾并没有出现在门外,而是镶嵌在这堵石墙上,这在山西众多古城、古堡中尚属孤例。这样做的原因,据说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同时在军事防御上也有一定的作用。

湘峪古堡依山而建,在保卫古堡老百姓的城墙外是一条天然的护城河 — 湘峪河。也就是说,若有外来侵犯,须得过得了河、攻得了城墙。说到这城墙,不得不佩服当年修城将领的智慧,为抵御外侮,城池建设者特意将南门石洞上的“宸薰”门匾镶刻在门洞而非城墙上,这样,从远处看在视觉效果上已经合为一体,仿佛是一段完整的城墙,如此这般还未开战就先使一招“迷魂记”,让外来者从对面樊山的制高点或是远处其他地方无法找到南门,足见其防御目的。而城墙和城内房屋上随处可见的拱型窗孔,则是这座军事古堡的藏兵洞。藏兵洞极大地将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的功能合为一体。

xy.jpg

其实沁河这一带的所有军事古堡基本都与明末李自成相关,当年李自成起义大军在中原驰骋,官宦、商贾个个惶惶不安,宅邸大院纷纷采取防御措施。湘峪古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造的。

从古堡南门进城,就会发现城墙根底是秩序井然的一座座拱形小房间,它们直接在城墙墙体中挖掘而成,成为湘峪古堡的藏兵洞。现在藏兵洞主要集中在古城的南城墙和靠山的北面。南城墙先保存下来的约有180 米,有15 个藏兵洞。洞洞相通,像个迷宫,洞体内由坚固的明砖砌成,砖与砖之间用糯米汤和石灰粘连而成,非常结实,而墙砖本身则用蛋清和糯米的合成剂粘合,墙缝如纸,坚固如磐。洞口成拱形,便于观察、射击。

这些藏兵洞的出入口都与上部的建筑相通。其中尤以出口可以直通到城内的“帅府院”最富代表性。“帅府院”现存院落基本未改,其大门朝南,二楼西南开有3 个大方窗,其中一间是指挥所,另外两间是参谋部。大方窗面对南山上的烽火台,便于瞭望。帅府院较为隐蔽、质朴,左右通道相连。在夹墙间藏有金库。而在西北部的城墙上建有双层藏兵洞,两边有砖砌拱门相隔,上层由木板铺底,守望者可以登梯而上。

  在火器不发达的明代,藏兵洞是很好的防御工事,也难怪当年李自成在湘峪古城外进攻七天七夜都未破城墙,铩羽而归。除此之外,城内主要官宅还设有内城,各宅院既分离,又有旁门后道相通,便于联络逃生。

无论远观还是近玩古堡都会看见一座高高耸立却又斑驳古老的高楼 — 瞭望楼,此楼是城堡建筑者为便于高瞻远瞩、观察敌情而修筑,它直接面对着对南的烽火台。另外湘峪古堡还有一套完整的供水系统,打起仗来不用出城墙即可用水。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