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晚,数九寒天,笼罩上党大地的寒流仍在肆虐,但是长治市潞安剧院里却人声鼎沸,座无虚席,暖意融融。当晚,武乡秧歌大型现代戏《太行母亲》作为长治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创和优秀剧目在这里隆重展演。
《太行母亲》以太行抗日根据地武乡县为背景,以李改花、郝春榴两位英雄母亲为原型,讲述了他们前赴后继,送子参军的真实故事,塑造了太行母亲为驱逐倭寇,保家卫国,屡次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上杀敌战场的伟大形象,讴歌了太行人民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故事跌宕起伏,催人泪下。
《太行母亲》剧目展演取得成功背后有何鲜为人知的故事?山西晚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耄耋老人由家人陪同前来看着演出声泪俱下
当晚八点整,开演的铃声响起,灯光瞬间变暗。短暂的寂静中,帷幕在大气磅礴、浑雄激越的音乐声中徐徐拉开……演员们句句血、声声泪,如泣如诉;观众席上掌声此起彼伏、高潮迭出,时而爆发出阵阵叫好声和被剧情感动的啜泣声。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情景交融、演观互动,观众始终保持热情。
在观众席第16排,山西晚报记者见到了一位91岁的耄耋老人,她叫任改兰,是武乡监漳镇成家庄村人,现住在女儿王彩英的家中。王彩英说:“我娘听说老家人要来唱武乡秧歌,说成甚也要来,她说,我还能活几天,这次耽误了怕以后再也看不上了!没办法,六点半我们就领她到这里等了。”
“大娘,你能看得懂?”山西晚报记者问。
老人坐在一旁的儿子介绍说:“是我一句一句给她念字幕上的字,娘听得可仔细啦。说了一晚上,哭了一晚上。”
老人拉着山西晚报记者的手说道:“俺就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以前的人都知道,保卫国家、保护老百姓就得参军,我家儿子、女婿都当过兵。”“十来年也没看过咱秧歌戏了,他们演得唱得实在好!好好地演哇,叫孩子们受受教育。”大娘擦了擦眼角激动的泪花。
李国胜、暴先平夫妇激动地说:“听说武乡秧歌剧团解散多年了,想不到大家还能唱出这样高的水平,唱词真实感人、唱腔有板有眼、乐器有洋有土,场面宏大,曲作得实在好听。”
“都说戏剧没看头。今晚我们也是想看一眼就走,没想到越看越不想走,完了还在戏里。”有一对年轻人感慨道。
一位网名叫“春天的故事”的网友发帖说,我已经连续看了四场演出,今晚观众最多,掌声最热烈。武乡秧歌老艺人王书明的孙女王丽芬和几位热心人,用快手直播方式向家乡人直播现场演出。远在外地的成良夫妇边看边流泪,感慨万分,遂赋诗:远在千里浙江省,心思立君众同仁。成某心急如火燎,不能助力尽点心……激动心情溢于言表。演出现场,天涯海角的三亚老乡发来点赞;媒体人韩朝峰一夜目不转睛,用相机记录着每个感人的场景,不时地向外报道实况。
一个老年人居多的团队亲自践行着红色文化传承
幕轻合,曲儿终。演出圆满结束,演职人员登上大巴踏上回家路程。车内大家仍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欢声笑语不断。但由于劳累,车行不到10分钟车内便鸦雀无声,取而代之的是微微的鼾声。
这是一个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区域的团队;这是一个老年人居多、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的团队;这是一个没有待遇、不求报酬、不少人还承担着养家糊口重担的团队。在这里体现着一种执着精神,坚守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武乡秧歌的传承和红色文化的弘扬。
编剧王仲祥深知没有好剧本,武乡秧歌剧种难传承。他不顾70多岁的高龄,忍受着病体折磨,躬耕不辍,拼命创作出这部大型秧歌剧。
张立君从武乡秧歌的辈分上算是第六代传人,人们对他有两个称呼:“铁汉”“愣汉”。说他“铁”是因为他对武乡秧歌“铁”,并且是一铁到底,用“开弓没有回头箭”形容最为恰当不过。去年知道王仲祥老师编出《太行母亲》消息后,主动提出自己组织排练。其间的坎坷、苦楚常人难以承受,“铁汉”没掉过一滴泪。说他“愣”,是因为他为武乡秧歌的传承发展不计后果的投资。多年辛苦攒下的、银行贷款的、向人借贷的,总共60余万元,全部用于秧歌剧的服装道具、音响灯光、音乐器材、拉运车辆等。
担任导演的常效平也是一位60多岁的老演员,从唱腔到舞美,从背景到场口,一招一式、一唱一白都亲自设计,亲自教授。
魏玉秀、王充理是武乡秧歌的第四代传人,年龄都已接近70岁,他们已有20多年不登台表演了。这次,魏玉秀不仅重返舞台,还扮演剧中的主要角色郑排长。“咱缺人,我得支持呀!”他揉着变形的双腿,忧心忡忡。
听着悠扬的旋律、激越的唱腔,人们以为是在外请来的高手为本剧设计作曲的。想不到,创作者竟是一位貌不惊人、少言寡语的老人。他叫暴留庆,是武乡秧歌第五代传人,64岁,长期担任操琴。这次凭着坚强的毅力,翻阅大量资料,经过了几十个不眠之夜,创作出近50页武乡秧歌史无前例的大型曲谱。
司鼓成建国,神色若定,激情四溢。好汉不减当年勇,威风掩饰了他64岁的花甲年龄,举止大方的指挥动作给人以美的享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乐队中,年龄最大的是王充理,他和妻子双双参加伴奏。五代传人安二菊、孙爱平、李孟松等,还有退休干部尚晋田、李标昌都是自告奋勇参加演奏的。
让人感动的还有那些群众演员。他们戏不多,角色并不重要,但敬业的精神令人佩服。任国英,年龄最大,72岁,无论天气如何寒冷,从未间断缺席。郝改娥、王竹英等除当演员外,主动担当起烧水、切菜、做饭任务。
王慧芬,武乡秧歌第六代传人,是武乡秧歌的台柱子。她在《太行母亲》剧中饰一号主角——母亲。她反复阅读剧本,观看有关影像资料,细心研究人物的心理活动,虚心向老一辈艺人请教,经过艰苦努力,成功塑造了太行母亲这一英雄形象。
排练条件异常艰苦但演职人员始终刚强坚守
《太行母亲》剧目赴长治市展演取得成功,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则不经意的通知,感动了社会,牵挂着人心。新年前夜,微信群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大家在相互问候、祝贺。此时,负责《家乡之音》公众平台的杨斌青(石头)与安志伟、暴书红、赵太生等人却心情沉重。他们发现张立君在戏迷票友交流群发了条令人费解的通知,立君艺术团处于困难时期。
“武乡秧歌是自己的秧歌,《太行母亲》是宣传武乡的红色文化。剧组的困难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让他们流了汗再流泪!”《家乡之音》是个以宣传家乡、服务家乡为主的公益团队,拥有众多群友和爱心人士,当然信息量也相当庞大。当夜,石头在家乡之音交流群发出“为武乡秧歌在长治演出捐点饭钱。每人10元,钱不在多,表示对立君的支持”的呼吁。
《太行母亲》剧组演职人员冒着严寒,聚集在距县城5公里的瓦窑科村张立君家院中排练。院里、家中没有半点星火,冻得人瑟瑟发抖。伴奏人员冻僵的手按不准音;演员衣服臃肿表演不到位;厨房的油冻成了一块,耐寒的醋得用手使劲挤才能流出,跺着脚取暖,缩着头吃饭……这些镜头被一一记录下来,在微信上传开。寒风的冷酷无情,演职人员的刚强坚守,形成巨大反差,也再次撼动人心。一声一声的问候关切,一波一波的捐款潮又在家乡之音交流群和戏迷票友交流群掀起。县内县外,省里省外;在职或不在职,领导或群众都自发参与。长治老乡段中伟承诺:“中午有困难,晚上我送800个馍馍过去。”网友“春天故事”提出带10人到自家吃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拿出2000元表达心意。
此事引起了县宣传、文化部门领导的关注,立即组织安排,全力支持《太行母亲》剧组赴长治演出。在扶贫工作关键时刻,抽出文化局副局长弓俊艳、文化馆馆长李星光等人员专程随团到长治市,帮助剧组协调关系,解决困难。他们跑前跑后,保证让大家吃上了热饭、喝上了开水。剧组有了靠山、感到了温暖,为演员们演好戏起到鼓舞激励作用。
演出虽散场感动和爱还在继续延伸
一曲《太行母亲》唱响上党城,感动武乡人。曲终幕降,场空人散,但关心武乡秧歌的热情不减,爱在延伸。
网友魏维平发文:“听武乡秧歌是武乡游子思乡情感的依托,记住武乡秧歌是记住了乡愁。山亲水亲乡音亲,武乡秧歌唤起了无数人的记忆,拉近了武乡人的距离,凝聚了武乡人的力量,激发了武乡人的热情,唤醒了武乡人为家乡出力的方式。感谢《太行母亲》,感谢《家乡之音》,架起了武乡人思乡爱乡助乡的桥梁,更希望能多看到武乡秧歌在各种场合的演出。”
武乡县进宝民俗文化博物馆段晋保留言:“立君,你这头犟驴,硬把咱武乡秧歌起死回生了。立君立行,好样的!真是武乡顶天立地堂堂男子汉,‘一争天下无难事’的武乡人精神在你身上体现出来了!”
网名沐陌承诺:“武乡县音乐舞蹈协会天籁演艺公司将免费提供排练场所,这个场是我们花钱租的,合理安排好时间,我们共享资源,为振兴武乡秧歌事业出点微薄之力。”
武乡秧歌,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10年来,传承工作仍在艰难中行进。《太行母亲》赴长治市展演的成功,各界人士的爱心举动,不仅彰显了武乡秧歌传承人矢志不渝、默默坚守的血性,体现了武乡人团结一心、有难同当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惊醒了武乡人:武乡秧歌不能单单靠传承人的守护,而是每位武乡人的责任,整个武乡的责任!
新闻热点
曝光台
|
|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