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走田间看秋管—— “丰收的架子起来了”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8-19 08:38:33
       “从下到上一点黄叶没有,说明不脱水;每一株都长出了气生根,说明根茎壮。从目前玉米长势看,这丰收的架子起来了。”近日,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高岭镇侯陀村外,沿着田间路走过大片过人高的玉米地,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晓松时而仰头查看扬花的雄穗,时而屈身观察吐丝的棒穗,又蹲下扒开层层绿叶看气生根的疏密,最后得出自己满意的预判。

  合作社经管的这片玉米田,连同其他共约2000亩高标准农田,都是6月小麦收割后紧接着农机精播的夏玉米,按宽窄行株距15厘米全程滴水点播,亩均播种7300株,生长期全部水肥一体化喷灌。“良种、良法、良机,加上改造提升的良田,我们去年玉米单产每亩961.01公斤,加上小麦产量,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已经实现亩产‘吨半粮’目标。按照目前田间长势,后期水肥植保跟上劲,今年我们有信心再创一个新高度。”和粮食打了多年交道的黄晓松如是说。

  沿着青纱帐边看边讲,黄晓松意犹未尽,又带记者来到合作社的“硬核部位”——智慧农业平台。他先用鼠标点开墙上大屏,又在作物播种板块打开一个编号文档,一幅彩色动感模块立刻显示出来,“这个绿色区域是当时播种玉米的进度,在哪块地作业、进度到哪里了、行距间距多少,一目了然”。不仅如此,这个被称为合作社司令部的远程控制平台,还同时联动着多个水肥一体化浇灌机房和田间各种铺设管网,接受总控平台发出指令,决定水肥如何配比、何时启动关闭。“真正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缺啥补啥”。

  有良种、良法、良机加持,这些高标准农田在增收增效方面,有哪些过人之处?黄晓松的账本简要明了:农田提升改造后减垄增地,每百亩可多出5亩耕种面积,相当于每亩增收50元;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科学调控,小麦玉米两季亩产能增100斤,相当于增收100元;还有田间管理显著节省人工提高效率,光浇水就能减少开支一大块。三项合计,每亩能实现增收近200元。

  “按传统方式浇地,一个人最多能浇10亩,还不好雇人。现在我一个人开机浇地,一天能完成130亩,顶10多个人工,省力省心还省钱,你说这有多好。”在合作社停放各种农机的大院里,侯坨村种粮大户王福生指着自己平时操作的机械,兴致勃勃地补充说。(记者 孙维福)
编辑:王秋英
责任编辑:张娜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监督热线:13671258927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