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营洼,铁营洼,十年九载红荆花,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旱不涝收盐嘎巴。”一首描绘昔日贫瘠的童谣,是山东省乐陵市铁营镇11万亩盐碱涝洼地的历史写照。如今,这片曾经“不长庄稼”的“铁营大洼”,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蝶变为生机勃勃的“聚宝盆”,蹚出了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促共富的新路径。
支部领航,梨园飘香
大白张村梨园里,套袋的“皇尊蜜梨”压弯枝头。村党支部书记张忠华介绍,4年前,这里还是没人要的盐碱废弃地。后来,村党支部认准了“支部强、产业兴”的路子,领办合作社,整合坑塘边角,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盐碱地上种出了“黄金梨”。
“去年头一茬收了3000斤,村集体账上多了10万多元。”张忠华掰着手指算账,“从剪枝、套袋、采摘,春天有‘梨花节’,秋天有‘采摘游’,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钱赚,乡亲们不用出村就能增收。”
能人归巢,泥鳅欢腾
在六星塬村,标准化池塘内水波荡漾,泥鳅欢腾翻起朵朵水花。村党委书记孙连军正带着村民察看泥鳅长势。孙连军是响应乐陵市“雁归兴乐”号召返乡的能人,面对重度盐碱地,他带领村庄逐渐找到宜渔则渔的路子。在各方支持下,六星塬村建起了6个标准化泥鳅养殖池和育苗车间。
“去年单池亩产达到5000斤,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孙连军介绍,这个项目门槛低、技术易学、模式易复制,已接待60多批前来取经学习的人员,带动邻近9个村发展起泥鳅养殖业。
科技赋能,荒地生“金”
在南营村水蛭养殖基地的恒温恒湿大棚内,一个个养殖池整齐排列,宽体金线蛭在池中缓缓蠕动。“这个项目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大棚。”村党支部书记铁爱东介绍,村里此前在盐碱地上建的西瓜大棚效益不佳,镇党委、政府依托盐碱地水质、温度优势,引进德州繁蛭生物科技公司,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建成集科研、孵化、养殖、回收于一体的生态循环水蛭养殖基地。
目前,基地已投入1100万元,改造9个高标准大棚、25亩养殖区,投放种苗130万条,并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培育2户示范户,提供“种苗+技术+包销”全流程扶持,促进当地农户增收。“预计年产量3.5万斤,产值达500万元,市场供不应求。”基地负责人崔旭信心满满。
党群连心,巧手生财
产业振兴的活力,不仅在大田池塘,也在方寸指尖。兴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慧心手创”共富工坊里一片忙碌。6名妇女围坐在一起,手指翻飞,色彩斑斓的丝线在巧手中变成精美的编织品。“这是2021年社区党委联合企业办的工坊,目的就是把岗位送到家门口,让村民靠手艺增收。”工坊负责人、党员李艳艳介绍,这里主要吸纳社区留守妇女和低收入农户。
“时间自由,按件计酬,手快的姐妹一个月能多挣2000多元,还不耽误接送孩子、照顾老人。”正在从事编织工作的村民崔英笑着说。截至目前,工坊已吸纳56名妇女就业,累计销售手工艺品2万余件,实现销售额90万元,村集体也增收2万多元。小小的工坊,成了连接党心民意的“暖心桥”、群众增收的“幸福站”。(贾鹏 徐含笑 记者 刘一明)
编辑:王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