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以改革创新提振消费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4-22 09:35:09

       日前,在由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共同主办的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社科沙龙暨大金融思想沙龙上,专家聚焦当前我国消费市场状况建议,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应当进一步推动制度改革创新、持续落实促消费政策、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增长、提振市场信心与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国货品牌知名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表示,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在保持总体平稳运行的同时,正经历深刻的动力转换和结构升级。从消费增速来看,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逐步趋稳,2024年呈现出“前高、中低、后稳”的阶段性特征。在结构性变化方面,服务消费、数字消费与绿色消费成为新增长极。

       支持消费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京东集团高级研究总监朱太辉以“以旧换新”为例: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达4.0%,表明“以旧换新”政策在整体上带动了消费增速反弹;在结构上,“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改善了一线城市消费低迷的状况,也对非政策支持类品类消费产生了溢出效应。

       不过,在肯定我国消费市场稳定向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与会专家表示,国内消费潜力释放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朱太辉指出,目前我国消费增速距离疫情前8.5%左右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2024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5%,距离前十年55%左右的水平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今年以来,制约消费复苏的收入、财富、信心三大因素虽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有限。”他表示,2月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消费增速,房地产和股市对消费增长的财富效应有待释放,居民消费信贷减少,表明消费信心尚未明显改善。

       “居民收入预期增长放缓是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资本市场不振、房地产市场深度下行、居民部门杠杆率攀升等因素导致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民营企业主经营性收入以及员工工资性收入下降等因素,也拖累消费增长。

       针对上述问题,与会专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制度改革创新层面,王微建议,一是应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二是优化消费环境,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推动假期制度调整,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中高端商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同时,需统筹短期政策与长期制度设计,通过激发内需潜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在政策实施层面,朱太辉认为,一是可通过政策督查和审计等,加快推动扩大内需战略落地见效;二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灵活就业社保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等,释放农村地区和农民工消费潜力;三是继续实施“以旧换新”政策,各地因地制宜发放服务消费券,保持政策连续性;四是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通过消费发展专项再贷款、消费贷款财政贴息、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等,放大消费信贷的叠加效应。

       连平认为,进一步推动消费增长,一是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二是要构建资本市场宏观政策框架,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新市民转移性收入,释放消费潜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建议,在信心与预期层面,微观上可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上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速改革开放进程,加大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力度,全面提振微观主体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

       结合秀水街发展的实际经验,北京秀水街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董青从优化消费环境和提升国货品牌知名度两方面给出建议。一方面,加强对游客购物点的分级管理,释放国内居民消费潜力,并通过增设离境退税点、放宽免税店设置等方式,提升消费环境的国际化活力;另一方面,“国货之光”产品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但目前仍需要政府、行业协会、销售终端等多方发力,共同提升中国自主品牌的知名度,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记者 王子浩)

责任编辑:张娜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监督热线:13671258927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