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是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近年来,该县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扬长避短狠抓适宜发展的产业,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兴办养殖业农民笑开颜
说起永和县近些年的特色产业,就不得不提养殖业。养殖虽说是传统农业产业,但对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永和来说,可谓是当地许多贫困村的重要脱贫抓手,贫困户从养殖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去年6月,我和我的小儿子报上名后各花了3000元从村集体领回了两头牛,经过一年多的繁殖倒贩,到现在已经有12头牛了。我家现在靠养牛不但给大儿子娶了新媳妇,而且患有脑瘫的孙女再也不愁康复治疗费用了。村干部带领大伙发展养牛,真是个脱贫的好项目。我也要发挥自己会养牛的特长,帮助村里其他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阁底乡阁底村贫困户张治全一说起养牛来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阁底村位于永和县城西南30公里处,由于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红枣产业连年遭灾,导致大伙生活光景惨淡,集体收入更是为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该村于2017年召开了一次产业发展讨论会,全村人都来出主意想办法,怎样才能走出困境。经过分析,大家选定了行情稳定、风险较小、收入较高的肉牛养殖作为村里的扶贫项目来发展。具体实施办法是,贫困户自愿报名和村委会签订协议,村里利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项目资金统一购进西门塔尔肉牛,报名户仅需承担3000元就能从集体领养一头母牛,通过这种方法,养殖户既省了一大笔钱,又可以通过繁殖小牛增收。
阁底村党支部书记张风林告诉记者:“通过整合使用扶贫资金,我们村的养牛项目顺利起了步,今年村里将扩大到72户贫困户的扶持规模,等到集体经济慢慢壮大起来,村里再拿出资金引导贫困户以外的村民加入到养牛产业行列中,就能让更多人增收致富。”
在坡头乡索驼村,养殖业现在已经成为村里继光伏、中药材之后的又一项致富产业。
“2017年1月,我们村成立了生态农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订单、帮扶、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体现的是风险企业担,红利可翻番,本金永远在,项目持续转的经营办法,带动了索驼村50余户贫困户,年增收20余万元。目前,合作社常年存栏100多头西门塔尔、夏洛莱肉牛和200多只能繁母羊。”合作社负责人李亮介绍道。
为了把索驼村的养牛产业做成引领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之炜还策划成立养牛协会和针对周边县区的大型交易市场。他说,既要带动贫困户脱贫,还要谋求合作社的大发展,以此辐射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现在的索驼生态农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出栏肉牛可达400余头,羊500余只,在临汾市沿黄地区算得上较大的肉牛养殖企业。
与此同时,索驼村的萨福克、湖羊示范养殖基地也已经筹备建设妥当。萨福克羊是一个早熟品种,生长快、肉质好、繁殖率高、适应性强。李之炜尝试将萨福克羊与本地湖羊杂交,以壮大索驼村的产业规模。“目前,几十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羊羔正处于观察阶段,下一步将在村子里推广。”李之炜对这个项目很期待,“目前来说挺顺利的,养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我们养牛的时候走过的弯路、积攒的经验,对养羊帮助很大。”
妇女手工活致富好项目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在永和县特色产业扶贫战场上,广大农村妇女充分发挥她们心灵手巧的特长,走出一条靓丽的致富之路。
河北省瑞益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服装生产加工销售及进出口业务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经过朋友牵线搭桥,今年5月,瑞益公司将服装加工厂建在了永和县响水湾片区,成立了永和县分公司。公司占地约2600平方米,内设裁剪车间1个,加工车间3个,打包车间1个,仓库1个,配备缝纫设备300多台,可提供裁剪、缝纫、运输、保洁、管理等500余个就业岗位,吸纳贫困户350多人。
家住黄河岸边的南庄乡张家洼村贫困妇女乔小平有一手不错的缝纫手艺,为了供养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她在今年7月主动联系乡里报名参加瑞益公司的缝纫工选拔,由于技术好,直接被公司选拔为工长。
“家里有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生活压力很大,我能不出县就找到了收入稳定的工作,心里非常高兴,村里姐妹都想让人带她们进厂当缝纫工呢。”乔小平一边工作一边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公司为贫困户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广大妇女能掌握一门心上的实用技能,进一步激发其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下一步,瑞益公司将进一步扩大用工覆盖面,在全县条件适宜的区域设立20多个“大姐工坊”,建成20条生产线和20多个服装加工点,用工人数将达800人左右,真正实现不出村、不出乡就有活干、有钱赚,为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山西许多地方每到腊月就会集中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年馍,崇尚健康的城市人都把这种食品当成过年走亲访友的绝佳礼品。在阁底村,当地妇女蒸制的枣花馍香甜可口,却只端上了自家的餐桌,没有变成换取经济效益的商品,直到阁底村第一书记张琼去年腊月慧眼识商机,才唤醒了朴实的阁底村妇女。
经过张琼的一番了解考察,她和村民都觉得这是一个投资小、易操作、带动快、还能利用当地红枣资源的好项目,随即就决定加紧实施。当时已是接近年关,为了让枣花馍能赶上春节销售季,她就马不停蹄地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培训指导,拜托自己在大学的好朋友设计了包装,自掏腰包购买了面点加工设备,带着十几名贫困妇女去县城体检办健康证,准备资料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加工许可证,怀着一腔热忱写出声情并茂的宣传文案。终于,“乾坤湾枣花馍”在春节前夕一上市就销售火爆,她又忙着联系物流,腊月廿九还驻村在岗,确保每一份枣花馍带着满满诚意送到客户手中。短短11天的时间带动16名贫困户赚取劳务费1.4万元,阁底村的枣花馍更是在大年初二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向全国人民送上美好祝福。
近些年,永和县的红色旅游发展迅猛,许多贫困户跟着旅游脱了贫。省委组织部永和驻村工作队就此引进了香包加工项目,以丰富当地的旅游商品。香包挂饰制作简单易学上手快,由专门公司负责提供原料和回收包销,特别适合家庭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在炕头上就业”,基本能够保证每人每天收入20~30元钱,不出家门就能有活干、有钱赚,还不耽误看孩子做饭。如今,揽着手工活计的妇女们都自豪地感到自己也是把致富好手。
永和果香甜产业新希望
永和地处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苹果优势产业带,这里平均海拔600~1300米左右,沟壑纵横,日照强、温差大,造就出当地个大色艳、口感脆甜的无公害优质苹果。然而多年来,永和这一优势发展得并不好,苹果产业的势头一度让沿黄其他县抢了去。
“我们永和的苹果不缺品质,缺的是品牌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尽早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永和县华龙果业公司总经理李永红对永和苹果产业发展信心十足。
李永红是土生土长的永和人,他的创业史折射出了永和县苹果产业由疲转兴的发展历程。在2007年以前,李永红养过羊、开过饭店、种过核桃、贩过苹果……最穷时,参加不起亲戚家的喜宴,因为兜里掏不出100元礼钱。曾当过兵的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再苦再难,他都咬牙坚持,直到2007年,他从苹果和核桃种植上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2009年,李永红在四川跑市场,把永和的土特产卖到了四川,不光把自己家的苹果、核桃卖完了,还在隰县、大宁等地收别人的苹果,仅这一年,李永红就赚了60万元。2010年5月,李永红成立了万森苹果专业合作社,2014年,他注资500万元成立了华龙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并注册了“大美乾坤”苹果品牌,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营,在全县5个适合苹果生产的乡镇建立了标准化示范基地;公司还与一些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以保护价收购其生产的苹果,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等。目前,李永红在芝河镇红花沟村投资5400万元建设一个占地24亩的集储存、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万吨果品交易市场基本完工,该市场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永和县干、鲜果的储存难、销售难的问题。由于他对全县苹果产业发展贡献突出,大伙都亲切地称他是永和县的“苹果大王”。
这些年,“苹果大王”李永红把永和县苹果卖出了好价钱,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发展苹果产业的热情。在特色产业扶贫政策的推动下,高标准苹果示范种植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永和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整个产业迎来提档升级新阶段。
记者在阁底乡看到,由永和县和省农科院合作建设的千亩苹果提质增效标准化综合托管示范项目正在阁底、雨林和高家垣3个村顺利推进,苹果树在省农科院果树专家的科学管护下长势良好。据了解,阁底乡苹果提质增效标准化综合托管示范项目面积1951.8亩,涉及393户农户。项目采取托管管护机制,通过项目重点扶持,解决阁底乡垣面苹果产业发展缓慢和农民产业脱贫增收缺乏后劲的实际问题。三年的专业托管为全县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如今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永和县的苹果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此时更加凸显了龙头企业在特色产业扶贫中所发挥的作用。据了解,华龙公司作为该县最大的果品生产和流通企业,他们将继续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苹果种植专业村,农民不仅能在苹果种植上取得收益,而且从土地流转、包装、交易、物流等各个环节都能增加收入,从而形成成熟的发展业态,真正将苹果培育成为永和农民脱贫增收的好产业。
新闻热点
曝光台
|
|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